竞合犯的本质、要件、处罚原则以及与法条竞合犯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术语:想像竞合犯 想像数罪 法条竞合犯 刑法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 的,即多因多果,是数个行为。①想像竞合犯中,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无论其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其犯罪心理是故意还是过失,亦或故意与过失混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50.html -
了解详情
人物有德国的李斯特(Liszt)。李斯特认为,共犯(教唆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正犯自由意思所作出的犯罪行为业已中断,从而共犯(教唆犯 ,唆使他人对自己实施杀害行为但没有被杀死的被害人,由于自杀者的生命在刑法上不受保护,因此不构成杀人罪的教唆犯。[18]这样,与其说论者是支持修正的惹起说,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64.html -
了解详情
,在今天的刑法学中,正逐渐被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远因说、近因说、预防必要性说甚至客观归责理论所替代。换言之,刑法学与生活常识渐行渐远。 当下的刑法学 那颗子弹由谁发射,从而确定谁对死亡结果负责。但是,本案不能查明共犯关系,也不能查明因果关系,是不是对两个行为人都作无罪处理?笔者认为不可作无罪处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6.html -
了解详情
仅仅经由他人构成要件该当行为而对结果发生具有因果关系, 非自己亲自实施者不可能构成正犯。[3]自限制正犯概念的立场上观察, 刑法总则所明定的教唆犯, 帮助犯等 不同的加功样态机械地配置了轻重不同的刑罚效果。二元架构内, 正犯作为整个共犯体系的中心, 在国民法感情上是最恶劣的犯罪形态, 不仅受到最严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67.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因果关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联系,其重要性、绝对性应当被适度弱化。[ 2 ]584该类观点将世界中的普遍联系等同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忽视了刑法因果关系的 严惩。那么,将该不同时间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时间段,是否应有上限或下限的限制?笔者认为,既然多次抢劫包含连续犯的情形,那么就不该有下限,但却应该有上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4.html -
了解详情
。二是危险状态客观存在,重大法益面临重大威胁。三是过失作为或不作为与危险状态之间,有因果关系。四是结果的避免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外力的及时制止,改变 法益侵害性① 的存在。社会危害性是因,报应是果,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们说犯罪的本质是社会危害性,正是基于刑法存在的报应本质而言。在决定某类行为犯罪化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90.html -
了解详情
的立场上认为,只要肯定在利用他人的人的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能是间接正犯。[11]但后来他的观点有所变化,认为,并非所有犯罪均可能由 各自的行为结合成为一体,共同实现犯罪,所以,都作为正犯处理。[18]也有学者根据共同意思主体说的立场认为,刑法的规范目的,主要在于保护法益的安全,行为人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18.html -
了解详情
推论出宋福祥构成故意杀人罪(不作为)吗? 根据学理上的解释,要对不纯正不作为犯按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进行定罪,需要行为人以不作为方式所实现的犯罪构成 该案判决理由的合理性显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夫妻一方不作为与他方自杀身亡的因果关系 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客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312.html -
了解详情
特性,但却把对于行为的理解等同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同时它也不能解释不作为犯的问题。 2.目的行为论 因果行为论将行为等同于自然现象而丧失了人 产生的同时,李斯特(Von Liszt)的高徒修密特(E. Schmidt)提出了社会行为论,认为刑法上的行为是人的意志所支配或可支配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身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82.html -
了解详情
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的死亡仅仅是由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责任或者救助义务,不 -109页。 [17]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18]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0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