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构造,同时,如何将注意义务、违法性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联系统一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注意义务和结果避免义务的问题犯罪 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①参见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第275-261、285、286页。①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21.html -
了解详情
罪的研究状况相对较为薄弱,本文即对其中的几个重大疑难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一、投敌叛变罪的本质属性投敌叛变罪侵犯的同类客体是国家安全,刑法学界对此并无异议 ,在行为犯中,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的实际态度不属于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就本罪而言,由于法律没有将危害国家安全的结果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32.html -
了解详情
连结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的精神中介,包括犯罪意识、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犯罪故意或过失等诸多心理因素,其中犯罪的故意或过失是最主要的因素。它实际上涵盖了德日犯罪构成 时,如何处理呢?苏联学者认为这涉及到的是对行为人定什么罪的问题,因此便在定罪论中研究法规竞合。受其影响,我国也有学者在定罪论中研究法规竞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15.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精神不相违背。那么,能否认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既包括过失,也包括间接故意呢?换言之,在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规章制度,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 无知过失犯罪的理论,可参见赵秉志、刘志伟:《犯罪过失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0年第5期。①参见侯国云著:《过失犯罪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86.html -
了解详情
差异。从传统观点来看,首先,二者都认为醉酒的人在醉酒前有犯罪故意或过失,而且这种故意或过失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可罚性基础;其次,都存在 .293〔16〕。〔24〕赵秉志,刘志伟。《精神障碍者犯罪之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aaaaai.myrica.com〔14〕高铭暄。《中国刑法学》「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26.html -
了解详情
秉志、田宏杰:“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1999年中国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但笔者认为,在先行行为属于犯罪的情形下,因行为本身已经具有独立的 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1999年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黎宏著《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8页。该说的论据在于:判断(间接故意的)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41.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中传授犯罪方法罪的行为人往往希望被传授人运用所传授的犯罪方法去实施犯罪,但从犯罪故意理论的角度看,行为人是否希望被传授人运用所传授的方法去实施犯罪,并不影响 7]参见赵秉志著:《刑法各论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687页。[8]参见郑有荣、陈正云:《对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34.html -
了解详情
认识,以及对教唆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的认识。理由是:我国刑法学者普遍认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72]但是,除 》,1983年2期。[16]魏智彬:《教唆犯的概念与成立要件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17][日]小野清一郎:《刑法概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29.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不法的目的。问题就在于过失行为的结果背离了主体的主观本意,超乎原有意识和意图之外,并且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 3、对犯罪故意和过失主观意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211页 [6] 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245页 [7] 宁汉林著《杀人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31.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见解的借鉴)有所澄清,亦为犯罪构成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作一铺垫。但限于篇幅,对于诸如行为概念、不作为及其行为性、故意过失的理论内容等具体问题 要件对行为各个方面进行审查,最终把原本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主客观要件统一起来确定犯罪的成立与否。其优点,不仅在于能够通过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件及其要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