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行为时的一般社会经验和智识水平作为判断标准,认为该行为有引起该损害结果的可能性,而在实际上该行为又确实引起了该损害结果,则该行为与该结果之间为有 该行为涉及某种对世规范的违反为前提,其目的就在建立此一制度最起码的期待可能性,以保留合理的行为空间。”[37]据此,台湾民法将侵害他人经营的侵权行为的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79.html -
了解详情
的财物或者脱离占有的财物变为自己所有,违法性较低,而且因为具有一定诱惑性而使期待可能性降低,故而有责性相对较低。 在财产犯罪中,之所以抢劫罪的法定刑无论 或不敢抵抗。[56]此外,抢夺行为属于对物暴力,虽然也具有致人死伤的可能性,但仅具有抽象危险性,一旦暴力的程度演变成对于被害人生命、身体的具体危险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071.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还是过失。故笔者曾经思考过将醉驾的罪过统一评价为模糊罪过或者混合罪过的可能性。但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最终还是认为不宜如此归纳。一方面,并非所有醉 、因被迫或受骗陷入醉酒状态因而缺乏最低限度的注意能力、没有违法性意识可能性或者其他缺乏期待可能性等阻却责任事由,对该当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722.html -
了解详情
过分的解释法律之权力,以保障国民在法律之下的安全性。而危险犯是以可能性作为处罚依据的犯罪,可能性的判断与实害犯的判断不同,它不是以现实的法益侵害 具体法益的抽象危险作为介入的根据。具体说来,就是抽象的危险犯具有了刑法介入的可能性,或者放宽抽象危险犯的处罚范围。而抽象危险犯的危险不是具体的可能性而是抽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960.html -
了解详情
的立法目的完全落空,也完全背离一般人对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的理解和法律期待! 二、应从保护法益角度准确把握和认定肇事逃逸 (一)加重处罚肇事逃逸所 而逃跑,对于犯罪人而言可谓人之常情。换言之,犯罪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正因为如此,自首成为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如果将逃逸解释为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31.html -
了解详情
;符合构成要件且违法的行为,可能因为缺乏责任(如年龄幼小、精神障碍、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成立犯罪。可见,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不同,德日刑法理论中的 上至多只是增加了使得枪支继续处于失控状态的可能,从而增加了严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不及时报告行为对严重结果发生并非具有决定性。(29) 笔者认为,应当承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086.html -
了解详情
因而可以称为违法构成要件,其中讨论违法性阻却事由;主观构成要件是表明行为具有非难可能性的要件,因而可以称为责任构成要件,其中讨论有责性阻却事由。 由违法性与 条的规定,只有当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且处于可能抗拒的状态时(具有期待可能性),才能受刑罚处罚。换言之,不具有故意与过失的客观违法行为,依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1.html -
了解详情
与规范评价的统一。主观恶性的内部结构分为犯罪动机、犯罪心理、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主观恶性是犯罪人主观上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建立在犯罪人的 的人身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判断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及预测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是一个极为复杂而艰难的问题。我们反对绝对地依据犯罪行为裁量刑罚的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373.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的,不管行为人是否希望或者放任严重后果发生(可以肯定,行为人能够预见严重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就应当以犯罪论处。因此,本罪中的造成严重后果虽然是客观构成要件 不报罪?虽然从理论上讲,要求主动赠与或丢弃枪支者及时报告,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但是,过错程度较低甚至没有任何过错而遗失枪支或者枪支被抢者尚有及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4.html -
了解详情
定罪一个环节,操作虽然简单,却抹煞了法官根据犯罪行为人人身危险性不同而进行个别化裁量的可能性。 二、罪责与刑责同异辩 既然将罪责与刑责都称为责,两者应有共同之 之间的边界。罪责的内容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与过失、违法性认识或认识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等,刑责的内容包含犯罪前后的表现。非常明确,罪责与刑责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