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因此,各个共犯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是共同犯罪中各共犯对他们共同造成的全部危害结果负责的基础。刑法第26条 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1998年第3期。 10 赵秉志著《外向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30页。 11 侯国云、薛瑞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在行为之前就有以使用或者暴力相威胁的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直接故意,则不存在转化问题。这是刑法学界的通说。至于行为人是否实现上述目的,则不妨碍 ),第111-118页。 [32]参见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33]参见马克昌、莫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0.html -
了解详情
纯正不作为犯的时候,选择何种道德义务作为不作为之作为的法律义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注:日本学者指出:作为义务应属于防止产生构成要件结果的法定义务,不能 益方向发展的因果关系情况下,由该不作为实施的犯罪和由作为实施的犯罪在构成要件方面就是等价值的。因母亲故意不喂奶而使婴儿饿死,就是不作为人故意设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58.html -
了解详情
捣乱行为的社会根源是群众受剥削和贫困。”[26]正是贫困逼迫工人产生犯罪的意识和动机,产生犯罪故意。美国学者谢莉认为,“许多最穷苦的少年之所以盗窃是由于极端 防控。如何防止单位的经济权益成为被害客体,应该是经济犯罪防控必须研究解决的一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防止单位的非经济权益(包括工作安全、正常工作秩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1.html -
了解详情
及其他合法组织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违反法律规定,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决定,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其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同时也为有力地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 丁慕英主编:《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7.html -
了解详情
评判功能分散到各个构成要件的设计是否可取,那是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去掉犯罪客体以后,会引起我国犯罪构成的功能缺失,这大概是肯定论的重要理由之一。围绕这一 一种界定,它对于定罪具有重大影响。又如,我国学者所认为的,如果某甲故意放火烧毁大量公私财物,则其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认定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7259.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行为的观念,导致故意、过失的内容决定行为性质,进而导致从主观到客观认定犯罪。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刑法理论在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区分问题上,采取了抽象的 违法性、有责性(责任)的三阶层体系。[2]在三阶层体系中,在违法性的标题下研究的却是排除违法性,乍一看,这是个令人迷惑的语言使用习惯。然而,我们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6.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再根据实行行为确定构成要件该当性,而不会去首先考虑行为人的抢劫故意问题,更不会考虑其行为是否和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相符合。 我国刑法理论普遍 展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2. {15}李立众.犯罪成立理论研究一个域外方向的尝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41. {1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4.html -
了解详情
这类行为可判处25年监禁。 [9]《瑞士联邦刑法典》第111条规定:非谋杀而故意杀人的,处5年以上重惩役。 [10]《瑞士联邦刑法典》第114条规定: ]杨兴培:《经济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21]郭自力:《生物医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685.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 而应当是不作为犯罪,犯罪故意不可能具有溯及力,事后故意的概念应予废止〔8〕。 而在我们看来,这不但涉及一个事后故意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一个不 1994年版,第70页。 〔2 〕参见高铭暄等主编:《经济犯罪和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300页。 〔3〕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49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