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杂志》2013年第5期 【摘要】我国刑诉法采取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其功能发挥的程序机制在于全力突破口供,由供到证,以口供作为印证证明的 的义务,强化对其约束增加取保的可能性,明确逮捕社会危险性的认定标准,将监视居住改造成逮捕的替代措施,建立后续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减少羁押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可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0877.html -
了解详情
,不过学者们多侧重于与定罪量刑等实体性争议相关的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的研究,对于审判阶段发生的控辩审之间的程序性争议如何处理则关注不多。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及 听证过程应制作笔录,而其结果应体现在法官以裁定形式作出的裁判中。另外,每当刑事被告人被选择监视居住或者羁押作为强制措施时,法官都要实施一个类似于庭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954.html -
了解详情
逮捕的条件,即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的,应当重新提请批准逮捕。 所以,审查批捕阶段的补充侦查与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程序。实际上,审查批捕阶段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6513.html -
了解详情
定期复查;新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必要性进行 取决于办案机关;即使办案机关作出不同意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决定,当事人及其辩护人等也没有相应的申辩程序。这一点在审判阶段更为明显。而在延长羁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4963.html -
了解详情
强迫自证其罪的范围;细化非法证据的种类及排除规则;完善取保候审程序,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取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规定,防止公民无故 及其亲属异议权等。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尚未正式通过,期待全国人大认真考虑各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民事诉讼法修改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出台;1991年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929.html -
了解详情
的审查义务,科学划分不同阶段实施法律监督型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责任主体,全面构建实施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的程序。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羁押必要性;继续 的仇视心理,常常引发社会管理另一层面的问题。为此,新刑事诉讼法完善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其中,将监视居住更新为逮捕替代性措施,在一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809.html -
了解详情
)。[6]检察机关没有在15日内作出任何决定,违反了办案期限的规定,属于过分迁就公安机关而导致了自身的程序违法。 (二)导致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 逮捕的条件是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695.html -
了解详情
、诱供行为普遍存在;滥用强制措施问题突出,使用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人身强制措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超期羁押问题十分严重;在采取搜查、扣押、查询、冻结 的正当权利,造成冤假错案,从而最终导致公正受损。同时,片面追求程序公正也是一种误区,当侦查目的----查明案件事实、揭露并惩罚犯罪无法实现时,正义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604.html -
了解详情
展现和表演。 其三,在证明环节上,证明标准的单一性与阶段性、层次性存在差别。以正当程序吸收不满和增加认同度的程序推进,随着认知主体不同而变换,证据经排除 公安机关收集证据材料发现侦查活动有无违法,而公安机关内部的法律文书以及办理留置、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内部审批手续,要么没有随案移送,要么在事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771.html -
了解详情
的嫌疑人一般不会取保。 2、取保候审率 取保候审在我国是替代羁押的最主要措施,监视居住各地都极少适用。[xiii]取保候审率能从反面说明羁押率,但具体 公安机关在整个司法体系当中也是居于强势地位,[xxxi]不执行其他机关的监督的风险并不大。 5、刑事羁押的程序不具有诉讼形式和可诉性 (1)羁押的决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6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