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能遇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之客观情况。换言之,不可抗力通常指天灾人祸类的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社会原因,政府禁令等政府行为。不 、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损害赔偿。据此,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终止履行的后果;(二)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后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751.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于诉讼时效,不发生中止、中断、延长。解除权人在该期间不行使权利,该期间经过后即发生解除权消灭的法律后果。在诉讼时效内进行催告确实可以造成诉讼时效 释答(上篇) 注2:笔者认为,相对合同主要债务而言,此指合同全部债务 注3:笔者认为,这里的法律没有规定从立法的前瞻性来考究,应作没有其他法律规定理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374.html -
了解详情
的解释。因为作为格式合同的提供者,在司法实务中,保险公司如果自己也解释不清楚或解释难以令人信服,可能会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我们赞同在这种问题上将举证 合同生效,即使保险人发现被保险人不符合保险条件,也不能以不实告知主张保险合同解除并不承担保险责任。这要求保险公司要加强保险代理人管理,要求其诚信规范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235.html -
了解详情
过于抽象,因此必须将之具体化才能予以适用,给付负担过重规则正是这一具体化过程的例证之一。 情势变更原则得以具体化为给付负担过重规则而予以适用基于司法变更权的 的请求,法官应裁决解除合同。合同的解除不扩及已履行的给付。 笔者认为,结合上述立法例,给付负担过重规则适用的法律后果可作如下归纳: 1. 实体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780.html -
了解详情
与守约方的合作期限长短,自己对守约方贸易习惯的了解,违约方是否应当预见到其违约行为会产生的后果。举例来说,合同双方都是贸易公司,出口方完全知道,进口方进口货物 : 作者: 3沈达明、冯大同编著《国际贸易法》新论法律出版社第94页4曹诗权、朱广新《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探讨》,载1998年《中国法学》第四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491.html -
了解详情
发出解除通知为前提。二,实践中按照《公约》行使合同解除权的一些难以操作的法律问题(一)有关宽限期与根本违约关系的两个难点1,实践中,若卖方迟延交货, 守约方的合作期限长短,自己对守约方贸易习惯的了解,违约方是否应当预见到其违约行为会产生的后果。举例来说,合同双方都是贸易公司,出口方完全知道,进口方进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26.html -
了解详情
,与守约方的合作期限长短,自己对守约方贸易习惯的了解,违约方是否应当预见到其违约行为会产生的后果。举例来说,合同双方都是贸易公司,出口方完全知道,进口方进口货物 第35页3沈达明、冯大同编著《国际贸易法》新论法律出版社第94页4曹诗权、朱广新《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探讨》,载1998年《中国法学》第四期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53.html -
了解详情
显然不公平,因此新产生的法律后果应该以公平正义为准则来修改的规则。情势变化的原则来源于诚信原则,是合同变革和解除领域的具体运用。目的是使 合理性原则,在与保护员工合法劳动权益间力求达到平衡。考察企业调整员工岗位的合理性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是否尊重了当事人意志;(2)是否显著降低劳动者收入;(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9916.html -
了解详情
成立中的缺陷,而主要不在于弥补合同效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从法律后果上看,合同的不成立和无效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不同的。如果合同一旦被宣告不成立,那么, 在一起的,两者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表现在:第一,合同变更大多需经双方协商,而双方协商也正是合同解除的方法之一。第二,在发生不可抗力和一方严重违约的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2371.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的情形。 同样,民法典对解约带来的法律后果也有新的规定。原则上,当事人在解除合同之后有返还履行以及不当得利的义务(新民法典第346条1款)。 了第一个法典编撰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888年提出了第一草案。该草案出台后所遇到的主要批评就是该草案缺乏社会公平性因素(缺少社会之油),所以1890年又组成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3997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