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产交付的法律意义与制度沿革?何谓交付?我国大陆民法学者一般认为“交付即移转占有”,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由于占有彰显的权利人与实际权利人都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恶意的无权占有,也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对第三人来说,他只能相信占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54.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采取积极的作为形式侵害债权或者其他权利,例如在缔约过失责任中,故意隐瞒或者恶意磋商行为,就是积极作为的行为。合同责任必须是违反义务的行为。在以往的 原则,按照过错以及原因力的比例,分担损失。如果是没有造成损失只是依据合同占有对方财产,应当承担返还财产以及折价补偿的责任,则不必具有主观过错的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41.html -
了解详情
”,也就必须有一个可资信赖的“权利外形”以供第三人去信赖(通常为直接占有),否则“善意”与否如何去判断就成了问题。(过于主观的善意在操作上实在 。)如果不承认物权行为,那本条的“抵押合同”就只能解为“债权合同”,如果抵押人恶意不办理抵押登记,则抵押合同根本就不生效,债权人无从获得要求抵押人办理登记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88.html -
了解详情
获得法律的保护。例如,买卖双方订立了买卖契约,当物权行为无效时,买方虽已占有标的物但按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不能取得所有权,买方把标的物转让给第三人时 恶意,却宣称自己为善意并主张权利,此时若让真正的权利人举正证明第三人为恶意予以抗辩则更为困难。其实,这涉及到举证责任问题,既然真正权利人主张第三人为恶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77.html -
了解详情
人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8条规定:“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按照担保法第八 所有权的丧失,不管他善意还是恶意,都应该对此负责,所有人可以对之提起侵权之诉或者违约之诉。 如果要求无权处分人占有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思,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00.html -
了解详情
的第三人是善意的,如果对方当事人有反对意见,由其举证证明第三人是恶意。这里并不是根据“捉摸不定的主观善意标准”。 3支持理由:善意取得制度不适用于不动产, 信的原则,就有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故不动产应与动产一样善意取得(动产基于占有的公信力,不动产则基于登记的公信力),非托付物也不应该排除在善意取得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850.html -
了解详情
16〕英美合同法一直奉行合同相对性原则,但在最近五十年,对于第三人恶意劝诱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而与自己订约的案件,普通法已通过大量的判例确立了第三 产生在转移不动产所有权之前。在所有权保留,买方分期交付价金,卖方转移不动产的占有,但保留不动产的法定所有权。买方享有请求卖方转移不动产的法定所有权的权利,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608.html -
了解详情
的措施就是物权的异议登记,此时物权变动在债权合同直接当事人之间不具有无因性。 2. 恶意受让人 假如甲有一宗房地产,被登记机关错误登记为乙所有,登记人员丙发现 的公告、异议、沉默、确认等制度设计原则上不适用于动产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占有保护制度已经通过推定方式解决了动产交易中的权利瑕疵这一症结。不过绝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98.html -
了解详情
与一般的贷款纠纷及贷款欺诈行为的界限;而规定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恶意透支与一般的善意透支而形成的透支纠纷区分开来。 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判断。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在行为人进行集资诈骗、贷款诈骗、恶意透支的案件中,如果行为人采取欺诈手段非法获取了资金,在客观上造成数额较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02.html -
了解详情
关键词:担保制度 信托 质权一、动产抵押制度的沿革及其基本设计 (一)不移转占有之动产担保:古已有之的需求与早期的实践 有交易即有风险,有风险的存在即 无法解决公示方法方面的难题,前述之一系列问题将会存在如故。 (三)关于恶意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制度的引入 如前所述,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动产抵押立法上,均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39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