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数的判断结果,是因为: 其一,危害行为是立法者评价后的行为,立法者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危害性的不同,将数个自然行为结合为一个危害行为。一般认为,结合犯是 具有实质的违法性,最后对行为人是否具备有责性进行主观判断。周光权教授指出,与大陆法系不同,在我国平面、闭合式的犯罪论构造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并不清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8200.html -
了解详情
违法性以是否值得处罚作为判断前提。行为具有民事、经济、行政法律的违法性,再从违法性程度、社会危害性方面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在前置性规范中对构成犯罪 的行政法规。 代结语:公正与功利的平衡 刑法具有的秩序维持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处于密切和互为表里的关系,又难免相互矛盾、互相克制。关于重视其中哪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4480.html -
了解详情
特定主体的法益,故犯罪是对某一特定主体之法益的侵害。其结果是强调了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犯罪被评价为是对国家整体法律秩序的挑战,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以下。 ⑼不过,作者只是把法益说与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简单对比而没有对法益说的本体内容展开论证。参见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8714.html -
了解详情
为损害结果。前一种表述关系到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等主观罪责,因此,关于结果的表述含有价值评判色彩,即突出了结果的危害性;后一种表述是关于无罪 第138158页。 (56)由于《刑法》第133条之一与第114条之间法定刑差别悬殊,而且危险驾驶类犯罪的整体违法性与责任确实要轻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444.html -
了解详情
立场是一种企图彻底根除中国文化传统的惯性[87],彻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从思维的特点来看,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关系类似于《小王子》中的大人与 ,第30页。 [101]这就决定了通说派在社会危害性理论和犯罪构成理论等基本问题上含混不清。因此中南派与北大派的论战中,双方都将通说派划归在对方的范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7826.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况下,就按照刑法对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这混淆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澄清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逻辑顺序,不但促进理论的深化,而且给予司法者正确的指导 生活的意义,失去刑法意义。最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可能是具体犯罪的客观要件,也可能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客观上的杀人行为,离开犯罪主体,我们无法判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910.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本文将上述排除犯罪构成符合性的事由关系人的同意与排除刑事违法性的事由被害人的承诺统称为当事人同意。当事人同意与犯罪的关系,在我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的刑法效果,只有在行为前或者行为时做出的承诺才可能被行为人所认识,事后承诺不具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效果。[23]同意必须在构成行为之前作出,并且是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43.html -
了解详情
1项规定,应认定合同为无效。[32]本文认为,这种见解似是而非,其最根本的错误,是将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合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混为一谈。 首先,须强调的是 行为的撤销权制度来进行分析和检视。本部分着重探讨受害人报案以及刑事有罪判决、刑事追赃与撤销权行使的关系,然后讨论合同被认定有效是否会引发合同责任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809.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严重冲击了三阶层体系!在三阶层体系中,构成要件符合性是事实的判断,违法性与有责性是价值的判断,而客观归责论在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中对违法性与有责 主观的戒律,客观上同样存在一个归责问题,这就使我们重新审视犯罪的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客观归责理论对于我国刑法重构责任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503.html -
了解详情
中独当一面?并且,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与个别化要求,通过刑罚实践将不自觉地改变犯罪三要素(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惩罚性、刑事违法性)和犯罪的本质特性,会相当程度 化的世界潮流之中。 行文至此,已经可以清楚地显明教育刑与刑罚教育功能的关系了。教育刑并不否认刑罚的教育功能,正是刑罚教育功能被过分张扬才催生了教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3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