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的文化空间和公正思想;而就人的组织而言,是否赋予其法律人格,则完全取决于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法律调控技术的发展,亦即法人制度的出现纯粹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 的权利能力,指“享受某一特定权利,成为某类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在此意义上,权利能力与法律人格不能等同。事实就是,古代法中自然人与人格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82.html -
了解详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消费者的知情权,而本文将论及的则是宪法意义上人民对政府机关的知情权。[②]参见杜钢建著:《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当代国外权利立法 号3页)。[⑩]参见(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1版,1983年第3次印刷,第8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89.html -
了解详情
来描述法律体系中主体资格(在德民,体现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主体资格)的作用,又排除了其歧视性色彩,并避免了其公法因素被带入私法领域之中。也就是说,“权利 之中。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客观上无法消除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潜在危险给我们带来制度倒退和伦理灾难,现代人格找到了它存在的意义: 我们说,现代人格是作为一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79.html -
了解详情
承担,因此代理须以本人名义为之。显名对相对人来说,在于使其能识别代理人为代理人,并知道他的法律关系中真正对方当事人是谁,以在符合信赖的条件下 的形式。 四、中国间接代理制度的重构 (一)间接代理制度在商事和民事领域中的意义 直接代理在19世纪为各国法律所接受,“债只能自为”思想的失落,动摇了欧洲中世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809.html -
了解详情
方法、登录方法和消灭,系统地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优先权制度。而德国虽然与法国同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但对优先权制度的规定却大相径庭。在德国,优先权不是 用留置权和抵押权等某些条款。 三、优先权制度的功能 设立某项法律制度的目的总是为了保护某一特定法律关系,优先权制度产生发展表明,一个国家之所以要创设优先权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686.html -
了解详情
的判断,不能推导出人格权不是民事权利的结论。界定民事权利的范围离不开对于主体和民事法律关系属性的分析。民事权利的主体是民事主体,而民事权利系相对于民事 的规定,是民法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进步。[16]民法上最先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见之于1896年《德国民法典》。1907年《瑞士民法典》极大地扩展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02.html -
了解详情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的是,行政法关系是由若干个不对等的法律关系构成的,通过这些倒置的不对等关系构成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法律 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自从1989年制定行政诉讼法以来,在权利救济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信访等权利救济方式逐步完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966.html -
了解详情
说“所谓民事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客观上能引起事实法律后果的行为。”〔20〕我国民法学界对于民事事实 的范围。实际上,这类行为也是行政事实行为,随着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应将这类行为的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二)执行性行为作为行政事实行为的执行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949.html -
了解详情
发展者,孟德斯鸠和洛克一样,以自由主义为理论的基础,认为自由是法治的实质,把法治作为各种文明、理念和制度的要求而加以推崇。孟德斯鸠不仅在法治的自由 的设计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按照权力的行使与自由、法律关系的新的三分法理论理论,认为专制主义政体是与自由绝缘的,共和政体是自由与法治的胚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61.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依据,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有效,确定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③法律规范无效时,用以调整某种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 这三个重大问题远未达成改革共识。如果没有劳动用工产权制度支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的立法目标就会落空。 第二,在劳动合同订立上。《劳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991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