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12]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57. [13] 李光灿,等.刑法因果关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0. [14] 李文燕,主编.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05. [15] 周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05.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第34条等,也均有共同正犯的明文规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社会犯罪现象的激增,因果关系的客观主义刑法理论因不适应变化的社会犯罪现象而渐渐被 没有在犯罪现场的,也成立共同犯罪,然而,其中哪些行为是共同正犯的行为?我们认为,共谋共同实行行为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共谋共同实行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91.html -
了解详情
各国的刑法典。 理论上,学者们一般认为该体系以等价值因果关系为基础,不区分正犯与狭义的共犯,强调对导致构成要件因素的实行相关的所有加功行为 对教唆犯地位的认识同样也应当遵循这一标准。众所周知,无论是我国1979年刑法还是现行刑法,教唆犯都是明确作为一种法定的共同犯罪人类型被规定的,这种规定已清楚地说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50.html -
了解详情
,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本质上属于抽象危险犯的个罪立法例。只是英美刑法并不从犯罪类型的角度进行分类设置,而是通过缩减因果关系归责限制的方法诠释危险理论。[ii 个体性法益以及集合的个人法益,如果没有制度性的保障,则不可能持久而真实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对于作为个人法益得以实现且不断发展的机会、条件及可能,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72.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人。因为这种情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条件:发生了交通事故,行为人逃逸,发生了死亡结果,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将这种情形适用因 笔者不赞同上述观点。 首先,从不作为犯的角度来看,纯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仅成立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纯正的不作为犯,但并不一定马上就成立法律上没有明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54.html -
了解详情
于相互对犯行决意的强化,这是对因果关系的结果归责最为薄弱的论证。⑼Kper反对将共同正犯的行为贡献作为单纯的因果要素来理解,否则,必然导致只有共同正犯 的其他领域内存在,比如实行终了的未遂,不作为犯罪等等,均存在偶然性问题。第二,对尚未行动的人加以处罚,违反了行为刑法的基本思想。针对一个犯罪行为的实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682.html -
了解详情
应视为犯法者,此较传统刑法对未遂行为 的处罚更广。确定环境犯罪刑事责任的关键问题,在于必须证明犯罪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除一般污染犯罪的因果 控制的原因和行为人对于其发生不可能采取防备措施。可以作为被告的抗辩理由,因为,这类犯罪属于一种纯正的法定犯,法律规定不要求基本犯罪和物质所有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238.html -
了解详情
与死亡结果因果关系的序列性;即逃 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必须遵循刑法因果关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规则;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只应是逃逸行为在先, ;第二,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方式是 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伤害犯罪的行为方式是作为;第三,两者对法益的侵害程度不同。单纯逃逸后,由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56.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其次,必须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再次,致人死亡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结合本案,依据证据可以看出,赵某与 致人死亡罪。 四、本案不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学理论,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应当独立地考察作为犯的成立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首先应判断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933.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的死亡仅仅是由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责任或者救助义务,不及时抢救而驾车逃跑的逃逸行为造成的。 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显然扩大了杀人罪的成立范围。 理论一般认为,不真正不作为犯,违反的是作为命令规范的行为规范,实现的却是以裁判规范形式规定的作为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