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针对同一被告就同一事实向系属另一法域有管辖权的法院再次起诉的事实。在重复诉讼中,两个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完全相同,通常情况下,两诉的诉讼 .Y.1990,P.184. [14]费宗袆、唐承元主编:《中国司法协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125页。 [15]同注[4],584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449.html -
了解详情
,其对实质平等与实质正义的追求是符合民事诉讼的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在当时职权主义模式下并不存在诉讼中的弱势群体,当事人由于自身原因或客观环境在 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对法律援助工作者定期进行审批和考核,努力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根据法律服务工作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61.html -
了解详情
和114758件,而到2000年则分别为187070件和106197件。但理论界对之的批评不绝于耳,这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辩论兼和解程序是在法院 的社会关系、生活关系中探求当事人纠纷发生的原因。为妥当地解决纠纷,法院必须依职权调查证据,当事人提供证据则表现为民事诉讼的从属地位,学者形象地称之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39.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适格当事人进行公益诉讼。 (四)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建构的科学化 举证责任,被人们称为民事诉讼的脊梁,而举证责任的分配,又被称为举证责任的 政府财政保障。但同时法律援助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争取社会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广泛募集国内外资金,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我国法律援助事业,是弥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33.html -
了解详情
,仅仅从权利角度解读处分原则,往往忽视处分权行使的效果,以致于使处分权丧失对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自身的约束力。 笔者认为,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处分原则应当是调整 的处分。二是通过向法院处分其程序权利,比如起诉、上诉、请求调解等。当事人行使种种处分行为都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某种利益为目的。 3、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29.html -
了解详情
便没有法官,法律禁止法院裁决超越原告请求限度早就成为一种司法准则,即法院不能主动的处理纠纷,也不能超出请求范围来判决。由此也可以略窥到审判权另一个侧面,即 损失,因此应当对这类事件当事人的处分权予以必要限制,而由法官依职权并进行必要的探知。 3、限制处分权应注意的问题 从民事诉讼的分权与制约机制来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28.html -
了解详情
的保障 不像其他国家在宪法上确认听审请求权那样,我国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听审请求权,然而,基于宪法有关尊重人格尊严以及尊重和保障人权之规定,我国 当事人的听审请求权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然而,如果当事人收集证据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那么,证明权的实现还是有所限制的。从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法和实践来看,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883.html -
了解详情
。但是,上述情形也并非绝对地属于轻微刑事案件。比如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如果不是情节严重,其法定最高刑为三年 打击犯罪的力度,而且在适用法律上还存在冲突,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因此,对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应当授权人民法院进行审查时,实行繁简分流,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536.html -
了解详情
,将难以保证以不告不理为原则、需要依靠当事人的起诉行为来启动的民事诉讼程序能够被公众所亲近和利用,国家司法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但即便如此,诉讼参与者 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五章。 [2]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 页。 [3]樊崇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751.html -
了解详情
行民事诉讼应没有预决力。第二,符合程序保障原则的要求。如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虽参加了行政诉讼,但其未预决事实进行举证、质证,那么该事实对后行民事 ,教授。常廷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注释】 [1] 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2] 该学者认为,否定已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74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