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才能全部或部分地还原案件事实真相。对证据的审查判断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庭审理阶段。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3 条第 1 款规定:法庭 ,以增加法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保障法官职业的稳定性。 【作者简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注释】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6673.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以主观性为特征的内心确信原则,虽然表述方式和大陆法国家的内心确信不同,但按照自由判断原则来进行证据的证明力评判与案件事实的认定,以达到裁判 认定的说理性内容,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 首先,完善裁判文书的证据评议有助于增强判决的说服力。目前裁判文书对于如何采信刑事证据的综合证明力缺乏详细说明,往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243.html -
了解详情
模式,各地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不同做法。有的检察院在审查逮捕必要性时,聘请社会调查员对未成年嫌疑人进行评估和品格证据的收集。有的地方以公安机关作为该项工作的 化的做法。实施案例指导制度后,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判断不需要单独运用社会调查或者提出品格证据的形式加以证明,只需对以往相似判例加以举证,如果能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1682.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的定位及我国司法实践、刑事诉讼理论和刑事证据制度相冲突,[7]尤其是作为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与作为证据的鉴定活动在性质上的混淆以及鉴定人与侦查人员身份 主体是鉴定人个人而非鉴定机构,其鉴定意见是鉴定人的独立认识和判断,表达的仅仅是鉴定人的个人判断。尽管鉴定书盖有鉴定机构的公章,但这并不代表鉴定机构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60.html -
了解详情
国际化潮流,遵守国际社会追诉刑事犯罪的普遍准则,从制度上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12]两院三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第2款:被告人庭前供述一致,庭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0800.html -
了解详情
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在证据的分类审查与认定中也采用了鉴定意见的术语。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接受了《决定 司法鉴定体制相呼应。由于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言词证据的表达形式都突出了言词主体,鉴定人意见恰恰与这种表达形式相一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249.html -
了解详情
公诉案件在性质上属于民事诉讼,而公益诉讼案件在性质上可以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因而可以说,公益诉讼与民事公诉是从不同的角度以 享有原告的全部诉讼权利并承担原告的全部诉讼义务。参加案件的检察长可以查阅案件材料,申请回避,提出证据,参加对证据的审查,提出各种申请,就案件审理时发生的问题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455.html -
了解详情
论证的证明方式。因为,在没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情形下,法官对于证据的判断与事实的认定,主要靠推理方式进行,尤其是当控、辩双方对同一案件事实 过程。公安司法人员在刑事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过程中,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证据,收集证据的方式方法包括讯问、询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778.html -
了解详情
重合。与附条件不起诉一样,适用相对不起诉的案件,也同样已经具备了法定的起诉条件,检察机关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判断,选择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同样拥有自由裁量 一著:《刑事诉讼法》(第五版),张凌、于秀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 [16]这些规则主要有:承办人对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354.html -
了解详情
其形成直接的印象。此外,对证据,已经不再根据僵硬的证据规则,而是根据当时的经验知识和理性来作出判断了。{50} 受实用主义哲学和诉讼理论的影响,这种在当今仍有影响 希,载《高登刑法档案》,2007年,第250页,第258页。 {41}《整体刑事法学杂志》第三卷(1882),第1页以下;李斯特:《刑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1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