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具有致人伤亡可能性的行为,才构成抢夺罪;盗窃与抢夺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否属于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行为是否构成对物暴力。 【摘 要 题】理论 有力,都不可能造成乙的伤亡,故甲的行为不成立抢夺罪,宜认定为盗窃罪。基于同样的理由,下列案件宜认定为盗窃罪:(1)犯罪嫌疑人吕某伙同另一嫌疑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147.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故意伤害罪,被从部队抓回。但后来乙证明甲伙同医生修改了病历,故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但他已被部队除名),而甲涉嫌诬告陷害罪,被抓判刑(缓刑 其不属精神病人。案例三:某受害人被打死,其家属找到鉴定人,鉴定其死亡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但犯罪嫌疑人一方找到鉴定人,鉴定其其死亡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29.html -
了解详情
,我们绝不可以就此简单地作出结论:这个人是有罪的。犯罪事实与刑法的规定当然也必然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的唯一根据。在刑事诉讼中,审判权无疑在法官手中。而 行业当中都有。许是因为他们不讲职业伦理,不守诚信的行为败外了律师的形象。这也是律师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更多道德高尚、忠于职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230.html -
了解详情
法学理论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为社会公共利益而使用肖像的行为,如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而使用犯罪嫌疑人的肖像,司法人员为司法证据目的而对犯罪嫌疑人进行 是侵害肖像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是他人肖像而欲使用的主观心理状态。明知是指对他人身份的明知。判断使用集体肖像的行为是否侵害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55.html -
了解详情
各执一词,其内容相差甚远,而当时除当事人的陈述以外又基本上找不到其他的证据,法庭因此在案件的事实认定和犯罪嫌疑人的确定等问题上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确实的资料和证据从客观上也能得到肯定时,即便该怂恿透露的行为能够构成国家公务员法第111所定、第109条12号和第100条1号所列举的“怂恿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370.html -
了解详情
”,是盗窃未遂。根据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以犯罪行为是否实行终结为标准,犯罪未遂可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区分实行终了的盗窃 按《解释》规定王某盗窃数额没有达到巨大(一万元),所以其行为不构成盗窃罪。第二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王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0.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真实性的一切事实。具体有七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告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的确,证据是揭露 表明行贿、受贿的行为是否发生,犯罪主体是否成立,这是确定案件性质的基本证据。在此基础上,受贿人是否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这是确定能否构成受贿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28.html -
了解详情
,一旦诱惑成功,被诱惑者实施的、侦查机关所“期待”的行为自然构成了一个犯罪,即“诱惑犯罪”。在侦查机关顺藤摸瓜,挖掘到犯罪嫌疑人先前的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则又有一个 所谓先前的犯罪因证据不足,不能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对诱惑犯罪是否定罪,一直有赞成与反对两种不同观点。赞同者认为,诱惑侦查,让特情参与破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51.html -
了解详情
对象身份在我国刑法典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一是基于刑事法律关系而产生的身份,例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第400条)等;二是基于其他法律关系而产生的 ,也就不可能成为该种罪的实行犯。 4.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同一犯罪行为依法律规定构成不同犯罪的,是否构成共同实行犯。如果法律对同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56.html -
了解详情
第22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首先可以排除甲的行为是为盗窃准备工具的情形。其次,甲的行为是否是为犯罪制造条件呢?笔者认为不 一个独立的罪名。这在我国刑法中已有先例可循。如,强奸案中,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往往企图通过收买被害人,让被害人向法庭作证,表示其是自愿与被告人发生性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