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即是本法规定的以善意发表言论,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罚(即第311条)。[39] 综上,根据所诽谤的对象是否为公众人物、所披露的事实是否有关 不能证明与公共事务有关,则接着必须就事实的真实性进行举证,且证明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否则难免诽谤罪刑责;对于纯属个人隐私的事项,即便辩方证明了事实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9739.html -
了解详情
(如记账方法)的目的在于使用,乃专利权的对象。[14]这一判词的正确性很值得怀疑,因为专利权的对象不是技术而是技术方案,即对技术的描述 推理与规范分析之中。如美国法学家拉宾指出:法律学者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描述性的(descriptive)方法和规范性的(prescriptive)方法,这种区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535.html -
了解详情
的负担了。[5]在这样的条件下,共同体便有可能形成公意,即一种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的意志。 其次,立法权是公意的对象,法律是公意的宣告。卢梭十分看重立法权 着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和经验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对目的之理性选择的怀疑;而康德则是那种拒绝对实践理性之怀疑的当代正义诠释的先驱。卢梭对实践理性的怀疑使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0028.html -
了解详情
提出起诉书的标准;(5)表面证据,即依据公诉方证据可以排除任何合理怀疑地相信被告人有罪,有些州法律将此规定为大陪审团提起控告书的标准;(6 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5页。 [16]参见储槐植:《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1999年会文集》。 [1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186.html -
了解详情
推定是一条确定证明责任的原则。而有利被告则要求在控方不能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被告有罪时,对被告做出无罪宣告。这就决定了无罪推定与有利被告之间是一种 确定被告是否有罪时适用,而不适用于审前的诉讼活动。因此,两者的适用范围与约束对象也显然不同。 由上可见,有利被告是独立于无罪推定而存在的一条刑事诉讼法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806.html -
了解详情
的价格不存在投机性质,无需考虑对预期结果是否有错误认识,直接可以判定甲符合陷入错误认识之情形。如果甲表示怀疑后稍作检查最终以1折的价格购买了多 就诈骗罪而言,五阶段诈骗构造是形成于古典理论时期,以一对一为犯罪模型,其适用对象主要是我国刑法266条的普通诈骗罪;而合同诈骗罪、金融诈骗罪等从普通诈骗罪分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34.html -
了解详情
的价格不存在投机性质,无需考虑对预期结果是否有错误认识,直接可以判定甲符合陷入错误认识之情形。如果甲表示怀疑后稍作检查最终以1折的价格购买了多 就诈骗罪而言,五阶段诈骗构造是形成于古典理论时期,以一对一为犯罪模型,其适用对象主要是我国刑法266条的普通诈骗罪;而合同诈骗罪、金融诈骗罪等从普通诈骗罪分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14.html -
了解详情
解决方式也选择了较为缓和的多种途径。案件事实对于审判机关而言并不是必须查明的对象,因为查明案件事实的目的就是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纷争,如果双方能够达成谅解或者放弃 中,疑罪从轻应当是较为通行的做法。当然,实践中的疑罪从轻绝不是怀疑有罪即可以从轻定罪或者从轻处刑,而是在证明犯罪存在的证据处于优势的情形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196.html -
了解详情
的可能性,因而就客观真理性的角度只是没有认知意义的语言。{3}(P171)事实上,外在怀疑论对真理符合观的批判仍然是立足于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只是在他们的 关于对象效应的认识无法还原到对象,对应于同一个世界的语言系统可以是多个的。[1]所以,语词的指称只有在语言框架的内部提出才是有意义的,语词的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571.html -
了解详情
的审批和保险业务的监管行为等等,这些行为已经成为现代商法各个部门调整的重要对象,相应的行为规则已经构成商法规范的重要部分。这些行为与传统商行为比较, 商法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令人怀疑的,其逻辑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其相互之间千差万别的状态也是不可思议的。 商法中有保险法而无银行法是不可解释的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20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