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中自愿放弃诉讼请求,或是因为原告申请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等,导致原告败诉或者终止诉讼的,不能以此认定原告滥用诉权。国外民事诉讼理论通常认为,行使诉权的合法性 已经处于被侵犯状态之中,还包括对权利没有产生实际侵害结果的威胁,据此原告提起不作为之诉均不构成滥用诉权。再就给付特定物之诉而言,原告知道或者应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448.html -
了解详情
将全案发回重审。总之,相比僵化地遵循上诉不加刑原则,司法实务中法官显然更加重视案件实体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社会可接受性,这也是目前实践中法官较为普遍的心态和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8}另外,发回重审还存在不清、不足的认定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反复多次发回,造成案件久拖不决等弊端,以致有学者主张取消以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623.html -
了解详情
强的操作性,值得我国刑法借鉴。在我国,对违法所得范围上的认定在理论上不存在较大障碍,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存在裁判主体转移[3]、举证责任和程序规则 25] 这是一起没收供犯罪所用财物的案例。该案例清楚表明,在缺乏实体法依据的情形下,辩护律师无法提出有力的主张,控告侦查机关滥用职权扣押被追诉人合法财产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0577.html -
了解详情
对我国的行政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无效概念的滥用或误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瑕疵之重大与否为标准,平易而近情理。但对无效行政行为的认定又不能仅仅从行政行为的内部要素着眼,而应兼顾其外观要素。因为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244.html -
了解详情
即应处以罚金或罚款时,先于刑事程序进行处罚的一种行政处分。它是由国税局长或税务署长根据其调查结果,在可以认定为犯罪时,应向犯罪人说明理由,并通知其 另外,征税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还应追究其与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例如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报复陷害罪;对征税人员与纳税人共同实施的偷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562.html -
了解详情
伪劣商品的犯罪行为以及犯罪分子,即均须构成犯罪。 对于前两种情况的前案性质的认定,学界的观点已经趋于一致,没有争议。而对于第三种情况中法律规定要求 导致的结果,即前案作为原因条件须发生在作为结果的渎职犯罪之前,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所以被诈骗,是因其严重不负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971.html -
了解详情
。这个目标不但通过实体法作用于程序法,影响着程序法的目的设定,具体表现为程序法应为刑罚权的实现服务,做到结果的合理性;而且,还会从另外角度直接作用于程序法 权利,并在权利为中心思想指导下,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扩张与滥用;职权主义以公共利益维护为依托,强调国家职权的实现,并在权力为中心思想指导下,以权力保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00.html -
了解详情
,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这表明,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 该罪笼统规定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行为属于犯罪,却未明确界定所谓低价的具体标准,给司法实践的认定带来困难。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595.html -
了解详情
充分参与到诉讼程序中来,对争议的事实和证据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就形成了对裁判结果的信任感。承认当事人作为自主、负责的理性主体的地位就是对当事人作为人的尊严和 了特别的关注。其36条第1款明确规定,在对被告人作出有罪认定后,除审查自首、立功等法定情节外,对案件起因、被害人过错及被告人平时表现等酌定量刑情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90.html -
了解详情
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这就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行诉讼模式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特征。在我国的司法 概括认定。四是被告人连续实施同一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有时对连续实施的行为的次数难以准确认定,只能作概括认定。五是共同行为,一般适用于犯罪人数较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