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例中也似乎不太被使用。不过,作为立法论而言,证明责任转移则是较为有用的。[11]另外,德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倒置,也不是完全体现为法院的判例,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将该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给污染者属于倒置。新增的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和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39.html -
了解详情
,取决于监护人、被代理人、所有人是否追认。如果作出追认,合同有效。否则,合同无效。 对于合同诉讼的证明责任分担,我国的民事实体法并未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 要件(如马俊驹、余延满编写的《民法原论》),但多数教科书用的是有效要件。尽管如此,从民事诉讼的角度,还是能够把生效和有效作适当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28.html -
了解详情
的部分称为举证责任减轻。关于姜世明举证责任减 轻理论及其所构建的证明责任分配法则体系,可参见姜世明:《新民事证据法论》(修订二版),(台北)学林文化 一般原则, 在此基础上,《证据规定》第4条所规定的某些特殊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便可以视为法定证明责任转换。 另一种情形则是在法律没有相关规定的情 形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2229.html -
了解详情
的初步确立。1991年,国家在总结民事诉讼法试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了民事诉讼法,并颁布了新的民事诉讼法,强化了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弱化了法官收集调查证据的权限 。”所谓法律真实,笔者以为是指法院在裁判中对事实的认定遵循了证据规则,符合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从所依据的证据看已达到了法律上可视为真实的程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24.html -
了解详情
处分原则,但却渗透着浓厚的国家干预色彩,体现了立法的国家本位主义。苏联民事诉讼法学家多勃罗沃里斯基就曾明确指出:“苏联诉讼的证明制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不仅当事人(原告人、被告人、参加案件的检察长或被吸收参加案件的第三人等)有责任向法院提出能够证明自己要求的证据,而且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的证明能力受制于多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限制,一旦发生其证明能力与法律上应负的证明责任之间的失落,即便为其主张的事实确属客观存在,但不为法官所认可 ,《法律适用》,1997年第4期,第11页。[⑧]彭晓冬:《试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27.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的证明能力受制于多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限制,一旦发生其证明能力与法律上应负的证明责任之间的失落,即便为其主张的事实确属客观存在,但不为法官所认可 ,《法律适用》,1997年第4期,第11页。[⑧]彭晓冬:《试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77.html -
了解详情
、打击报复证人罪等等,并不是违反了刑法,而是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 91年民事诉讼法将妨害民事诉讼的刑事责任主要规定于第44条第3款和第十章,根据 原告能证明某种特别损害时,英国法确认存在一种民事诉讼的理由。在构成要件上,恶意民事诉讼侵权索赔案要求原告必须证明:被告主观上有恶意,他没有合适和合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90.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予以承认,就可以免除了对方当事人对主张事实的证明责任。 正是由于自认制度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符合诉讼经济性要求,因此无论是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 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这与自认是一种证明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现代民事诉讼的要求,当事人没有提出的权利主张,法院不能进行审理和裁判,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111.html -
了解详情
更准确的结果。相形之下,大陆法的结果由分配举证责任而来,但这常不能抓住案件中的事实所在。第二,普通法系的证明标准容许法院对诉讼持一种更公正的姿态 种外在要求。法官也要通过这一标准寻求正当性,以免在事实认定上发生错误。 虽然将高度盖然性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但这只是一般意义上来说明,而具体的适用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