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8人,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有9人,选择只要认为有必要就会主动收集证据的仅有1人;而在B中院的35份问卷中,选择不主动实施职权调查 王晖晖,2002年,368-402页。 30关于德国及日本的民事诉讼中如何从原理和程序外观上区分作为证据方法的当事人陈述,参见王亚新,2002,40-46,192-19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833.html -
了解详情
的审判效率与办案质量,而且给当事人造成讼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以上问题如何解决?该不该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一些学者认为不应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主要理 ,可能已被当事人实际占有,这些证据收集 、发现,当事人是最清楚的。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前首先必须提出诉讼请求及支持其诉讼请 求的案件事实,主张的冲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42.html -
了解详情
出发,所关注的是如何保障当事人能够收集到证据、向法院提出证据、最后在法庭上运用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6} 传统民事诉讼理论强调提出证据等行为的举证 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方面内容的权利。主要包括证明平等参与权、心证公开请求权、证据判断理由说明请求权、证明时间保障权、证明成本节约权等。 (1)证明平等参与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85.html -
了解详情
,调查取证和查清事实则是法院的事。因此,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也承担了证明责任。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法院依 。如何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应该是举证责任制度的中心任务。如何进行举证责任的分配,按什么标准分配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否公正、公平,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174.html -
了解详情
出发,所关注的是如何保障当事人能够收集到证据、向法院提出证据、最后在法庭上运用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6}传统民事诉讼理论强调提出证据等行为的举证 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七).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8.{17}相庆梅.民事诉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8}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411.html -
了解详情
,各种环境问题日益涌现,相应的环境损害赔偿纠纷大量发生。如何收集证据,成为处理环境纠纷尤其是通过诉讼程序处理纠纷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环境问题的最大特色 诉讼,被告是设置监测机构的政府部门,还是监测机构本身?是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如果是民事诉讼,面临的问题就会如其他性质的监测机构一样。如果是行政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094.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法(试行)》),极为典型地折射出了此种基本上由法院包揽证据之调查收集的民事诉讼格局。该法第56条第1款虽然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 加以精确的把握。具体就第一种情况而言,显然就存在一个人民法院如何对造成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不能自行收集证据的所谓客观原因进行正确识别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所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016.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制度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客观审视,体现的正是如此的立场。在如何对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这一集中体现我国法官创造性智慧和积极努力的专门性 取证的次序与策略、对调查要求的异议等内容,进而指出: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首先向美国学习调查收集证据的程序。然后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778.html -
了解详情
;(2)警察可因犯罪而受追诉;(3)警察因侵权而被提起民事诉讼;(3)法官对非法证据予以排除。但在实践中,在处理警察滥用职权问题上,更强调的是 规定。从立法理念上讲这是一种对未然的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警示与预防,但对于已然的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如何处理,从现行法律规范来看不属于法律范畴的问题,而属于政策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07.html -
了解详情
。 (三)认证 民诉法中的认证,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举出的或自行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经各方当事人当庭质证后,确认能否作为认定 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另一个原因是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没有保障。针对这些弊端,如何改进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呢?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规则不全面、不系统的设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