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及相关司法实践上的判断认为,“非法持有枪支”,就是指不符合 意思的决定可能会因为客观上存在的事实和主观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刑法理论上称之为“认识错误”,并且将“错误论”分为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种类型。上述两句法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7785.html -
了解详情
成立上的一体性,而共犯处罚上的个别性可以另作考虑;其四,共同正犯重要的判断条件是基于共同的行为计划而进行具体的分工合作,而不是参与分工的时间 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一说? 国内承继共犯否定说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先行为人实施欺诈手段已经使得被害人陷入错误,而后行为人基于合意,单独或共同领受陷入错误的被害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2042.html -
了解详情
领域则不乏情况完全不同的认识。刑法中有所谓罪刑法定的原则。所谓罪刑法定原则,就是什么是犯罪,必须在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如果法官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是法 。如果价值判断是客观的话,则在将错误的价值判断修正为正确的价值判断的意义上,说服是可能的。但是,若说价值判断是相对,那么说服岂不是变得不可能了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095.html -
了解详情
第四,该体系在责任论方面严格区分故意和不法意识的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作为刑法上的故意概念,不可能不包含对行为的法律重要性的认识。 (三)目的 中来。但是,认为合法化事由具有出罪功能是错误的,因为犯罪判断是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积极判断,应该由构成犯罪的要素构成。虽然可以将合法化事由放在犯罪构成中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778.html -
了解详情
为预防功能,从以意志自由为前提转向对刑罚功能的判断。这种发展相对于古典刑法体系来说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明显转变:第一,罪责内容呈现规范化、功能化,它 必须关注禁止性错误的问题。(22)由此可见,在规范责任论之外,为数不少的学者是主张违法性认识应该成为独立的罪责要素的。 综而观之,在德日刑法学理论上,谈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031.html -
了解详情
、区别判例以及推翻判例等机制。不跟随判例是指允许法院基于非常强烈的理由偏离判例,以防造成错误的结果或使错误永久化;区别判例是指通过确认和宣布正在审理的案件 事件应作相同处理)以及法律追求的法安定性。[7](P195) 刑法适用中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判断(等置)其本质上就是对案件事实与规范所确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58747.html -
了解详情
的功能。譬如,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在外表上或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而于实际上又不构成犯罪,就是一种典型而错误的形式解释论,其直接后果就是 ,该批判值得商榷,因为,凡是违法要素都属于构成要件要素,在违法性阶层并不积极判断违法性的判断太过武断,既然大陆法系国家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了三阶段层递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69.html -
了解详情
迷信犯在行为危险性、犯罪故意方面、认识错误方面以及法律后果上具有重要区别,认识这些区别有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务中对相关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不能犯未遂; 刑法中迷信犯属于不能犯未遂,但作为例外不予处罚,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迷信犯不具有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不应受处罚。相反,不能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67.html -
了解详情
,因而构成诈骗罪。(22)可见,西田教授实际上是占有转移说的主张者。西田教授的终局性的判断,只是涉及占有是否转移的问题而言。在案例3中,由于衣服一直在商场内 特定动机,而且行为人客观上设置了不法原因;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诈骗行为,被害人就不会产生认识错误,也不可能处分自己的财产。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83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必须确知对方是幼女,而是只要知道其可能是幼女,或者可能知道其是幼女,就可能构成刑法上的故意。[20](3)不能将应当知道解释为明知的 过失犯中规定注意义务理论解决故意犯罪中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错误问题。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一般人观念判断行为人对年龄的认识错误是否合理。但是对于那些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43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