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在共同的过失实行行为构成犯罪的场合下,行为人虽然对共同实行的自然行为有意思之联络,但却不可能具有对共同犯罪 而无需通过确立所谓过失教唆犯的理论来扩大刑事责任的范围。否则,只能凭空增加共同犯罪理论的繁杂与混乱程度。至此,笔者不能不述及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64.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上还不能视为“人”的“动物”在一起实施行为。即使成年人利用或者教唆未成年人实施犯罪,也仅仅是由成年人单独承担刑事责任而成为“间接正犯”。我国的刑法理论和 。任何一种由普通主体资格构成的普通犯罪,同时意味着任何一个具有特殊主体资格的行为人同样可以构成犯罪,这是由特殊主体资格全部寓于普通主体资格的原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24.html -
了解详情
分则许多条文规定,某种行为只有在“数额较大(财物)”、“后果严重”等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这表明,许多违法行为只有在被侵害对象在数量、侵害程度上达到一定 )——危害结果第一个联系纽带表明,行为主体在一定心理状态下,对行为客体(犯罪对象)实施危害行为。第二个联系纽带表明,危害行为通过作用于行为客体(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22.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认定。但司法实践当中,参与刑事诉讼的司法人员和辩护律师,往往忽略对行为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从而导致冤案的产生,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本文通过论述认为 对行为人主观方面各要素尚没有认定以前,我们还无法最终确定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犯罪,究竟是故意、过失还是意外。作者分别论述行为人故意、过失、目的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63.html -
了解详情
通过其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所侵犯的权利或利益,从而说明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性质的犯罪。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的表现之一 有的刑事被害人则是由于与直接受害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而间接受害,从而与直接受害人构成了“共同被害人”。[7]如杀人案件中直接被害人已经死亡,其近亲属或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39.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的内在差异,因而不够妥当[11].我们认为,从单纯能够成立犯罪过失的角度来看,对于疏忽大意过失行为人而言,只要其具有对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种不足。因为,虽然从终极的意义上说只要行为人违反了避免义务,当然就能够构成犯罪过失,但是对危害结果的预见是避免危害结果的前提,无认识过失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93.html -
了解详情
而实质上白是为了从事赌博之非法活动,因此,他们各自的行为性质又有所不同,构成犯罪的条件有一定的差异:白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属于营利活动型挪用公款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页。[⑥]参见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382页。[⑦]对公司、企业或者其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77.html -
了解详情
该特殊身份,就表明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该法律规制的对象,不构成犯罪。当行为人对自己身份的误解不可避免时,就不能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 成为故意的唯一明知的内容[28].还有个别论者认为,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都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29].如何科学评价上述种种观点?我们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1.html -
了解详情
种行为方式定罪,余下的只有“恶意透支”可以适用。当然,根据目前刑法规定的“恶意透支”犯罪要件,会给司法认定带来很大麻烦,主要是因为行为人申办材料的虚假性,导致银行 ,值得研究。一种方案采单一标准,即明确规定一个数额,达到此数额即构成犯罪。但对具体的数额起点,又有不同认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09.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时应当采取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构成犯罪,首先应当考察这个行为是不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同时,这个概念所要求的构成 〕这种研究是多角度进行的,其中特别包括比较研究,例如,周密主编,“美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44〕关于这些立法建议的部分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