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终止通知等都属于准物权行为。为了更好地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进一步地理解处分行为的含义,我试着对其作以下几点区分:(1)是否以有处分权为 物权行为理论,更确切地说是对物权行为理论中的抽象原则的否认。b、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加以区分的态度。 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不作区分,而混为一谈,其不利后果上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29.html -
了解详情
物权公示原则的规定冲突的。此外,本条未提及一般动产,则制作的动产、判决取得的动产、继承取得的动产,还没有交付给所有权人占有,权利人就可以处分,显然会 宗教财产的管理使用,与宗教财产不再有任何关系。(二)宗教财产独立参加民事活动,形成了事实上的法人人格。寺庙宫观自成立后,在从事宗教活动中,作为民事主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88.html -
了解详情
法定原则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就是排除当事人创设、变更物权的自由:当事人自己创设的物权无效,当事人改变物权内容的约定无效。为便于正确理解 。因此删去第二款。 第二十一条:债权人因购买期房等原因,为限制债务人处分该不动产,保障将来取得物权,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债权人已经支付一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86.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认定为共同共有。 这一条规定在解释上以及在适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我们对共同共有关系的理解密切相关。关于共同共有,就其产生而言,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它 法律的规定,而不能适用第97条。 从这个角度看,与按份共有相比,多数决原则在共同共有物的处分中其实更有理由被接受。[14]在共同共有物的处分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086.html -
了解详情
每个民事主体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非法限制,不可于民事主体的人身相分离。(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 高度保障,但也并非绝对权利。原则上,为追求不可或缺的公共利益时,可对自己决定权加以限制;在其处分器官的自决权行使影响到生命的存亡时,为保护具有无上价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54.html -
了解详情
是和解、调解还是协商谈判,在许多情况下,获得合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保密原则的确立和实施。由于有保密原则作为前提,当事人才可以放心地将自己的 ,1075(1984).[28]行政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广泛存在,与法律规则的局限性有紧密联系。自由裁量可能涉及到对事实的判断、对规则的理解、对未来事项认识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4.html -
了解详情
但法律规定有时并不是像数学公式或定理那样非常明确(实际上有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或定理也会因人们的理解不同,而发生歧义,只是这种现象不像社会科学领域那样突出。) 纠的具体实现方式和程度对应顾及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法院在诉讼中的中立性、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性。不能把某种十分理想的观念绝对化。就像刑事诉讼中上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43.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则是从程序法角度来揭示公平的内在涵义的”[19].按照该学者的理解,优先原则是基于债权平等,只是程序上的保护方法采用了优先原则。因而,程序公平打破了 问答的。因为,按照“入库规则”的理解,次债务人财产归入债务人财产库后,此时,债务人并未进入破产程序。债务人虽不能随便处分,但是他可为清偿。一旦未对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53.html -
了解详情
效力混杂的障碍,是其优势。其次,无权处分的法律后果因抽象原则的承认与否而有不同。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第一受让人在其获得交付的原因行为无效时,仍可有权处分该 合同法》的调整范围,这一点在制定《合同法》时早已明确。①参见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月8日,②刘得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75.html -
了解详情
放弃的,在诉讼过程中体现为当事人的“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是唯一贯穿我国民事诉讼法始终的民诉法特有原则,在当事人服判的情况下,就表明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 上的不同,导致了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和做法。例如一些检察院在宣传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同时,多种形式地“挖掘案源”,发动群众、律师等中介人员和中介机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8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