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过失的问题,由于我国刑法只处罚过失的结果犯,甲的过失杀害行为不构成犯罪。 但是,主观上对于经验知识、自然法则没有认识错误,仅仅对于某些事项有 主张返回Feuerbach,这就是旧客观说(纯粹客观说)。 {6}参见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0页。 {7}笔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800.html -
了解详情
明显不均衡,违反最基本的公平正义观念。正因为如此,日本刑法理论会运用认识错误理论认定张三成立帮助犯,即张三主观上只有帮助的故意,但客观上的 译:《俄罗斯联邦刑事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25]我国刑法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所谓教唆,就是唆使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没有犯罪故意的他人产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97.html -
了解详情
必须有走私的故意,其次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不明确的认识。但是,其第二部分的但书规定,即关于认识错误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犯罪构成 定各具体走私罪。另外,将武装掩护走私行为独立成罪,还存在主体范围问题。刑法规定单位可以成为各种具体走私罪的犯罪主体,却没有明文规定武装掩护走私行为的主体可以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82.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时,必然对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进行实质的评价。正如德国学者Roxin所说,所有的刑法规则都命令公民实施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公民实施一定行为;这些规定同时也对违反规则的 生产人员制造无号枪支。对此应如何处理?甲的行为客观上符合《刑法》第125条规定的构成要件,但其主观上产生了认识错误,导致其不具备《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87.html -
了解详情
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对不具有可罚性的部分因认识错误而客观上不能达到犯罪既遂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上宜称之为不可罚的非罪行为,而不应像 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180页;赵秉志:《刑法总论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486490页。 (35)前引⑹,第230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14.html -
了解详情
两个不同的问题。其中,犯罪是否成立是就一个行为是否齐备犯罪构成要件、从而在刑法上是否具有可罚性而言的,一切成立犯罪的行为都是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符合犯罪 》,春风煦日论坛1997年版,第611页。 [20] 参见阮齐林: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 [21] 郑立功:论盗窃犯罪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00.html -
了解详情
的死亡。虽然其对于丙身穿防弹衣这一情形没有认识,具有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对行为对象具体状态的认识错误,对于其杀人故意没有影响,丙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 [48]张明楷教授认为,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刑法上的违法行为,而不是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二人以上即使故意内容不同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32.html -
了解详情
型犯罪 在刑法教义学上,处分意识作为处分行为的必要前提并不是不言自明的。众所周知,诈骗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行为人对被害人进行欺骗,并利用被害人的认识错误使 明示或默示地表示自己可以影响恶害是否发生,其行为并非敲诈勒索罪意义上的胁迫。 [49]参见前注[1],Joecks文,第114页以下。 [50]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6967.html -
了解详情
对于见面、喝酒的目的存在认识错误,但是这一认识错误能否等同于处分财产的错误,是否当然导致其处分财产,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页。 (48)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49)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7480.html -
了解详情
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属于刑法理论中的假想防卫,是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谢某某实施加害行为时,虽然史某某已准备离开现场,表面上似乎基于臆断的不法侵害 的减免处罚的见解,不仅可以为本判决结果提供法理依据,还可以弥补其量刑说理上的不足。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参见http://china.findlaw.c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2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