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同时发生的犯罪,如非法侵入住宅罪、侮辱罪等。行为犯只是不需要判断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实害结果。例如,《日本刑法典》第108条规定的放火 可能性的判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姑且不论“客观说”妥当与否,即使采取“客观说”也不意味着责任的内容是客观的。 在我们看来,有人认为德国刑法责任具有客观化的趋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0292.html -
了解详情
信息的获取是行为人基于对相关事务的主管、负责与经手而合法知情,与职务便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就排除了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无意获取未公开信息;二是行为人未在 多新型背信违法行为出现,小修小补式的立法将导致刑法分则的膨胀;三是,未公开信息存在范围不明晰的问题,对具体适用造成不便,尤其是相关的民事救济更是显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190.html -
了解详情
程度的思考,如果能够对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材料的话,我感到十分荣幸。 一、刑法 所谓法律解释,不仅仅是认识、发现事先规定的法律的意义这种静态活动,而是或多或少地 ,学说肯定判例是正确的。由于学说在因果关系上主张相当因果关系说,所以,即便采取法定符合说,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由于判例主张条件说,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095.html -
了解详情
负有直接的责任。一、被害人过错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影响的必要性分析1、公平的刑法价值观的客观要求犯罪的发生通常是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整个犯罪形成过程 处罚2、对减轻处罚的影响被害人的过错行为与犯罪人的损害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就应将被害人的过错行为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予以减刑。被害人主观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0146.html -
了解详情
?其三,公司犯罪行为与自然人的犯罪行为如何区分,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二)问题研讨 1.公司犯罪的主体要件 公司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主体的 指挥、决策作用,并且其所实施的行为与公司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时,即为公司犯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20]。 2.关于其他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9205.html -
了解详情
处理。因为没有危害结果出现,所以更不用考查因果关系,极大地缩减了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明成本,容易导致刑法处罚范围的扩大化。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抽象危险 [J].2011(2):7581. [12]乔 沙.危险驾驶罪犯罪构成及相关问题研究以风险社会管理为视角[J].政法学刊.2012(4):2228. [1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889.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领域统一加以理解,还是可在不同法领域个别理解,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理论问题。对此,存在认为违法性判断在法秩序整体上是一元的违法一元论与主张不同法领域违法性 到,德国法上的侵权责任引入了刑法学者的三阶层理论,即责任成立的第一个阶层为构成要件符合性(包括行为、侵害、因果关系三个要素),第二个阶层为违法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183.html -
了解详情
与自杀者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按照故意杀人罪科处刑罚。⑷我国司法实务界一般比较认可此种学说。二为否定说,例如我国学者陈兴良认为,基于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邪恶相联系,由此产生了生命价值的绝对性的观念。(24)然而现代人却从安乐死的问题中发现了生命权本身的难以调和的悖论,人们是否能够去结束一个生不如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5377.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的行为。 二、抢劫罪的共同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根据我国1997年《刑法》第二十五条对共同犯罪的规定以及第二百六十三条对抢劫罪的规定,我们 存在着分工不同的问题,但无论是组织行为,或者帮助行为,抑或教唆行为,都属于整个抢劫犯罪的一部分,对抢劫所产生的危害结果都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4137.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存在方式、行为的方向和结果或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以及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新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可能对主客观的情况失真,即过分相信自己 . {8}张文,刘艳红,甘怡群人格刑法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56-187. {9}蔡墩铭.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74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