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妻虽是被迫帮助,但仍是抢劫罪的继承性帮助犯。 (二)以继承性共犯是否与被继承性共犯进行双向沟通为标准,可将继承性共犯分为共谋的继承性共犯和片面 时间则不是重要问题。这一理由至少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认为相互了解和参与实施就能构成共同犯罪是错误的。因为仅仅是相互了解和参与实施,并不能形成共同故意。比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598.html -
了解详情
包括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这四个要件,对于决定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缺一不可。② 如果证明这四个构成要件中某个要件事实的证据不具有充分的证明力,即不能 山的死亡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就必须与其儿子容某构成共犯。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同时具备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从本案看,容某章先前的行为具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75.html -
了解详情
〕说明在此集合一词本意具有共同含义。但是,就我国刑法的规定,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即使符合集合之条件,但未必都构成共同犯罪。例如,我国刑法以首要分子为 大陆法系都具有遵循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但是,在何种情况下禁止重复评价的标准是否有别?例如《美国模范刑法典》第108条对同一罪禁止双重追诉规定::追诉如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75.html -
了解详情
区别。 三、共犯教唆犯与非共犯教唆犯 这是以教唆犯与被教唆人之间是否实际成立共同犯罪关系为依据而对教唆犯进行的分类。它与我国有的学者提出的一般教唆犯与 而构成教唆犯的未遂或者中止的,此时的教唆犯与被教唆人也不构成共同犯罪,则教唆犯属于非共犯教唆犯。 四、悬赏教唆、雇佣教唆与网络教唆 以教唆犯的教唆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895.html -
了解详情
是其主要方面,对它的认定和处罚的依据,应当是共同犯罪的原理和规定。理由是:第一,虽然正犯的行为是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同时刑法分则法定刑是以实行行为 过程中有无分工,都不影响其成立,所以,可以是事前通谋形式的共同犯罪,也可以是事前无通谋形式的共同犯罪。 (二)依是否有原始实行行为,可划分为偶然共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91.html -
了解详情
在之后的判决中广泛应用。判例认为,共谋犯罪的人即便没有亲自动手实施具体行为,但只要其他共犯人着手实行了的话,也构成共同正犯。[8]这种理解和学说的理解差距 也容易和伦理道德义务混淆,于是,就有了抽象的保证人说。这种学说认为,不管是否具有作为义务,凡是具有保证人地位的人都能成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主体;同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79.html -
了解详情
规律就可以了,因此排列顺序问题并不重要。[1] 与之相对,也有学者认为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排列不只是一个形式与逻辑顺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人权保障、刑法学 能够说得通,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实现。这种结构要求对于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判断要以行为是否同时满足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为标准,如果行为符合四大要件就构成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56.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成立自首的重要条件之一即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因此,无论对向犯是否共同犯罪,要成立自首都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具体而言,对向犯与单独犯 有双方当事人参与,但对向各方的行为人主观犯意与客观行为可能都不相同,并非都构成共同犯罪。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对向犯成立自首最大的特征在于行为人虽然未必与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88.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刑法关于教唆未遂规定与共犯理论的冲突 当被教唆人未实施教唆之罪时,这种教唆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形态的犯罪,这一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是教唆行为是否具有 实施犯罪时才能成立。这时教唆人与被教唆人构成共同犯罪关系,被教唆人是犯罪预备,未遂或既遂,教唆犯也是犯罪预备,未遂或既遂,这就是教唆犯犯罪的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88.html -
了解详情
困难。在相对人是限制责任能力人的情形下,由于对方不构成网络犯罪行为,行为人本身自无成立网络共同犯罪之可能。在身份犯之情形下,未具有特殊身份之人与 是指行为人直接以放任之心态从事教唆行为,如行为人为验证自己所编写的破坏性软件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而教唆他人使用,从而造成破坏的行为。网站管理者明知其教唆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