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行为人受到治安处罚。 三、小论假想防卫的三个争议之处 (一)假想防卫的判断标准------应当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假想防卫人认识上的错误能否避免 防卫行为都发生在 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能否避免,我国刑法理论上也有主观说、通常人标准说、折衷说三种不同见解。主观说主张以假想防卫人认识水平为准来作判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802.html -
了解详情
具备刑法上的人格体,只有当某人有资格对社会性的构造,即法进行有约束力的判断时,他才可能是活动的刑法上的人格体,也就是说,才可能是行为人或者参与某一 破坏规范者的世界构想,并向人们证实,对规范有效性的依赖是正确的,错误的是犯罪人。因此,即使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法益,但并不表明行为人否认了规范时,行为人就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1.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中在认定中止犯时为其所面临的重重复杂情形提供明确的判断依据。对中止犯的成立条件,在刑法理论界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是如何认定犯罪人是否自动中止犯罪。对于 不可能构成重复侵害行为,而应当按照主观上的认识错误的理论和实践来对待。同时,这里的行为人的认识,理应包括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还没有完成这一事实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59.html -
了解详情
以具有恶意(mens rea,a guilty mind)的行为人,作为刑法的诉追对象。Robert Cooter Thomas Ulen就将主观构成要件的判断基准,制作成「责任类别量尺( 85期》(2006年8月)。李圣杰着,〈洗钱罪在刑法上的思考〉,《月旦法学杂志第115期》(2004年12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05.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错误的研究,认为,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并将刑法学上的认识错误分为两类:一是行为人在 错误分类于我们并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只能根据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进行具体的判断。 还有个问题值得研究,假设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是在或者可能是在禁猎区、禁猎期狩猎,但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28.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但认为其属于事实错误的范畴,而非法律错误。并且认为:就偶然防卫而言,客观上虽然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行为人对此缺乏认识,完全是在故意犯罪 的判断就是是否构成犯罪的判断。 [18]有学者在考察了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相关历史发展和基本主张之后认为 [19],结果无价值既不能给我国刑法规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486.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中在认定中止犯时为其所面临的重重复杂情形提供明确的判断依据。对中止犯的成立条件,在刑法理论界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是如何认定犯罪人是否自动中止犯罪。对于 不可能构成重复侵害行为,而应当按照主观上的认识错误的理论和实践来对待。同时,这里的行为人的认识,理应包括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还没有完成这一事实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135.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危害性理论也为类推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我们认为社会危害性的理论,实际上是实质合理性的司法理念,对一个问题做实质合理性的判断。而罪刑法定原则它所倡导的恰恰是 才宁愿错判而不错放。要使人们感到错判是一个大错误,侵犯了公民的自由权利,而错放只是一个小错误,是一个认识水平问题。另一个问题,错判和错放的“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99.html -
了解详情
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不可能形成刑法上的反对动机者,施加刑法的非难、给予刑罚处罚,是不恰当的。参见刘明祥:《错误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 归罪于行为人。因此,违法性意志其实就是一个期待可能性的判断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在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基础上,实施某一行为,通常就存在期待可能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5.html -
了解详情
相联:通过对行为违法与否的判断,以实现刑法法益保护的目的。 不同的犯罪论体系意味着不同的立场与解释方法。(28)违法性是犯罪处罚的根据,广泛地承认主观的 于故意杀人、抢劫等暴力型犯罪,当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恰好导致了有利于案件审判的结果时,考虑其客观上对审判无害以及主观上的恶性亦不同于严重犯罪,因此,应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12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