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的保护范围。⑵ 第三种观点认为,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提供劳务,而从用人单位获得的收入及其他财物,包括货币工资、社会保险以及实物报酬等多种形式。⑶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的真正拖欠者。为此,应该借用因果关系的理论,来认定本罪的主体。 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方面有众多的理论,国外刑法理论中主要有条件说、原因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0851.html -
了解详情
,既然提出的观点是片面共犯,强调的是片面,就不可能再完全拿我们目前刑法中的共同的一般标准来衡量,不然就没有必要进行研究,正是因为它特殊,所以我们要重新 纳入自己之行为,亦因如此,对于所发生之全部结果得归属于各人。(31)因此,应该首先从行为人客观的、物理的因果关系中寻找依据,而不能将这一原则的基础归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410.html -
了解详情
,是在承认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和条件说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又将其冷静地搁置一边,使其仅仅成为刑法学专业性思考的一个必要的前提,而非核心问题。 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3,(6):16. [26]吴玉梅.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122. [27]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7.html -
了解详情
,如不能证明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能成立杀人(未遂)罪,仅成立业务过失致死罪(交通肇事罪)。 我国大陆刑法虽然没有规定遗弃致死罪,但规定 27日判タ1159号231页。 [44]参见钱叶六、胡嘉金:德日刑法中的遗弃犯罪及对我国刑法的启示,载《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8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301.html -
了解详情
一样的困境。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的探讨,在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一般承认基本犯罪行为与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德]安塞尔姆里特尔冯费尔巴哈.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4]黄荣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097.html -
了解详情
一样的困境。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的探讨,在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一般承认基本犯罪行为与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3. 【作者介绍】刘 佩 吉林大学法学院2009级刑法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082.html -
了解详情
溯责禁止 自18世纪末期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勃兴,因果关系概念在刑法学理中逐渐受到重视。但是早期的因果关系过于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且局限于杀人罪,至1860年 ,1885,S.17。 [9]参见[德]李斯特、施密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10]Frank,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739.html -
了解详情
论,通常将危害结果作为结果犯中的因果关系要素。我国学者界定危害结果,要么限制其范畴,要么扩展其外延,忽视我国刑法中的危害结果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刑法 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18]高铭喧主编:《刑法学》(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123页。 [19]参见赵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821.html -
了解详情
幻效果,故在吸毒后产生相应生理反应导致无法辨认、控制自己行为。因此,应当认定被告人刘某在本案中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对此状况处于一个放任或希望的故意 某的吸毒行为对杀人结果具有支配力。简言之,吸毒行为是造成被害人王某死亡结果的危害行为。 2.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看,吸毒行为与死亡结果存在间接的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454.html -
了解详情
,该说实际上是将客观构成要件完全等同于事后判定的因果关系,从而使刑法学倒退至现代客观归责理论产生以前的状态[56]。确实,Kindhause等人认为只要确定 客观归责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亚军:《刑法中的客观归属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例如,在德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70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