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适用主动审查义务,笔者还需要厘清一个问题,犯罪风险的前置性介入防控是否与刑事责任的基础相冲突? 刑事责任的概念在近现代刑法理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责任主义原则 好的限制其处罚范围。且由于不纯正不作为犯一般是结果犯,应当判断其因果关系作为刑事归责的存在论基础,并探讨其归责的规范论基石。 条件说应当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8278.html -
了解详情
加功的人,对犯罪的完成有影响,与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都存在因果关系,都是正犯。[4]只是在刑罚处罚上,刑法总则对其给予了特殊限定(处罚缩小事由 刑法总则补充规定了共犯,使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6]对教唆犯、帮助犯,如果没有刑法总则的特别规定,不得加以处罚。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帮助犯的特殊规定,实际上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450.html -
了解详情
犯、片面的教唆犯、片面的共同正犯,他认为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包括物理的因果关系与心理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只要具有物理的或心理的因果关系之一 不能以共同犯罪论处,只能由实行该种犯罪的行为人独自负责,其他共犯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理论称其为“实行过限”。如甲、乙共谋入室盗窃,甲负责望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568.html -
了解详情
,多被法官想当然地理解成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所确定的责任,将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直接进行对应。这种做法导致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逃逸前已经发生的事故的原因。刑法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要求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结果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451.html -
了解详情
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另一现象是结果。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29]显然,原因、结果本身是现象的范畴,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即 实害结果。第15条第2款要求: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33条之一没有任何能够表明过失的用语。[38]因此,危险驾驶罪是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552.html -
了解详情
教授则认为,这个规定系构成要件要素之结果(结果犯),而因而致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之意。[1]114 笔者认为,因而致婚姻无效之裁判或撤销婚姻之裁判确定者仅仅是 ,而后者是行为根本就不成立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这样的理解也不会割裂犯罪性与刑罚性之间的关系,说某个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或者应承担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950.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在被害前的过错行为与加害人的犯罪行为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认定被害人过错责任的最终依据。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罪与罚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之前实施了诱使或促使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适当减轻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作者简介】 于棣,单位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注释】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694.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考核机制、我国司法制度等因素相关,但是我国犯罪构成要件之间逻辑关系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中混淆,以及犯罪构成理论混乱难逃干系。在佘祥林案件和 他杀之后,就要查明谁是行为人以及行为人的情况(犯罪主体) ,在确定了行为人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以后,还必须查明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是否出于故意或过失(犯罪主观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910.html -
了解详情
,还是犯罪标准的前移,对于客观构成要件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传统的行为、结果以及因果关系为内容的这样一种结果式的构成要件有所萎缩,而以行为、危险为内容的, 不满14周岁幼女而嫖宿的,适用《刑法》第360条第2款的规定,以嫖宿幼女罪追究刑事责任。这里的知道或者可能知道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同一含义,都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6.html -
了解详情
的刑法学中,正逐渐被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远因说、近因说、预防必要性说甚至客观归责理论所替代。换言之,刑法学与生活常识渐行渐远。 当下的刑法学 ,如果被包庇、窝藏的人是本犯的父母或者配偶,如果一定要追究窝藏包庇者的刑事责任,可能效果有限。此时,放弃追究实际上就是常识主义的考虑。如果仅仅靠经济分析,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4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