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在明确了以上几个调解原则的基础上,面对民事纠纷的调解工作,需要调解人员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压力和恐惧感,从而越有利于对方态度的转变,其实这种过分的夸大宣传反而会引起抗拒心理,从而采取拒绝和对抗的态度,并不有助于当事人态度的转变。在进行说服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948.html -
了解详情
,是任何行政监管和执法部门无法比拟的。 最后,可以充分发挥法院最终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功能。民事赔偿机制启动标志着法院司法手段、司法功能的发挥。以前对市场行为多 实陈述,是以不作为的方式进行的。而根据《通知》第一条的规定,能引起民事诉讼的虚假陈述行为仅限于不实记载或陈述,排除了误导性陈述与 重大遗漏,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218.html -
了解详情
对事实上构成损害原因的侵害行为或应由侵权者负责任的事件是否成为侵权人对由此引起的损害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律上的原因作出判断。简言之,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 若干规定》,是继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受理虚假陈述的证券民事纠纷的通知》后,对该类案件的受理程序和适用法律作出的全面具体的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929.html -
了解详情
冲突的司法救济,决定诉讼的对抗制性质以及对抗制的对抗本质,同时,民事诉讼以解决私权纠纷为目的,民事纠纷的私权性质决定了当事人自主。自然正义是民事诉讼 弱势当事人,迫其接受不利和解,或者令迟来的正义对他方毫无效用。 程序权滥用业已引起了世界性关注。[52]程序设计应考虑程序权滥用的规制。一是在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96.html -
了解详情
。 二、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 (一)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民事纠纷通过原告起诉而被引入民事争讼程序,则需依照法定程序解决以下事项:程序事项、诉讼 案件。 集中审理原则的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塑造、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确立必然引起诉讼程序结构的系统调整。比如,必须合理调整初审与上诉审的关系,即事实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503.html -
了解详情
、 精英法官的理性、经验和阅世智慧可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使民诉成为最合理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之一。 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普通大众总是感性 司法独立是一种制度设计,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实在不过是一种力量对比所引起的后果而已。……而独立的司法是离不开一个高素质和有力量的司法群体的;这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64.html -
了解详情
定时,为法院如何作出裁判所设定的标准,即谁对该事实负有举证之义务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利诉讼后果判归谁负担。12它实际上是一方当事人的主张在得不到另一方 大限度的节省审判资源,并确保庭审在当事人之间公平地展开。在一些复杂、重大的民事纠纷中,当事人双方提交的证据必然也十分的庞杂,一次开庭审理往往无法完成证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html -
了解详情
[1]民事争议是因为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引发的各自的权利义务有不同的看法而引起,因此,解决民事争议的两个重要前提是:了解争议的案件事实和找准该适用的 时间去调查取证,一个案子可以审好几年,效率极其低下。随着市场经济地逐步建立,民事纠纷的不断增加,法院积案日趋严重。这种研究方法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25.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举证责任的规则对案件作出裁判,即对关于该事实的主张不予认定并将由此引起的不利后果判归负担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在此,法院的不予认定实际上也是 调查作为实现客观真实的前提和保障。而主张法律真实等非客观真实论者一般都主张民事纠纷属于私权性质,因而主要依靠当事人举证,法院不宜过多地负担调查取证的职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9.html -
了解详情
仅是清季的状况。从40年代日本满铁在华北的农村调查资料来看,在民事纠纷的解决上,民间习惯在百姓中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xxxvii] 而在共产党控制 使地方性民事习惯出现了一定的地域差异,这在民国民法典的制定时已引起关注。在《民法总则编立法原则》这项立法解释中指出,“惟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最多,各处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6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