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过错。[v]学者在论述该观点时,往往借鉴民事侵权法、刑法上的违法(不法)学说,认为行政行为违法必须是造成社会危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过错 不法性要件),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创设所谓的违法归责原则,反映出立法者对法律责任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这一错误的根源仍在于对违法与不法概念的混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69.html -
了解详情
受贿罪成立,也会影响到受贿罪既、未遂的判断。(一)关于受贿罪侵犯法益的讨论受贿罪的保护法益究竟是什么?学界一直有不同认识。法益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有解释目标 原则的直接违反。之所以作出这一判断,理由有三:第一,滥用职权行为始终处于刑法评价体系之外。受贿后滥用职权应当以一罪论的判断结论,将某些本应独立定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21.html -
了解详情
,也不应认为是虚假陈述,因为我们又怎么要求记忆错误的人承担与客观事实相符的陈述义务呢?相反,不按照自己的记忆陈述但碰巧其陈述与客观事实相符的, 红灯,但仍然义无反顾地前行致Y死亡,才当然肯定故意杀人的违法性。因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的不同可以左右违法性的判断。但是,从结果无价值论立场看来,如果X对于Y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321.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中在认定中止犯时为其所面临的重重复杂情形提供明确的判断依据。对中止犯的成立条件,在刑法理论界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是如何认定犯罪人是否自动中止犯罪。对于 不可能构成重复侵害行为,而应当按照主观上的认识错误的理论和实践来对待。同时,这里的行为人的认识,理应包括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还没有完成这一事实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45.html -
了解详情
,把犯罪客体只归结为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而把生产力完全放在外是完全错误的。[40] 上述观点对社会关系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不能包括生产力,而生产力在很多情况下都 的性质上来说,刑法确实是具有对其他法律关系的保护机能。但是,如果试图让犯罪客体发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中违法性的机能,作为实质违法性的判断,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7259.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的范畴。在古典派犯罪论体系中,责任的主观性正好对应于构成要件的客观性,例如贝林指出: 责任(广义上的责任culpa),也是刑法上的犯罪要素,表明符合构成要件、 要件该当性、违法性之后再作有责性的判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这里所谓违法是客观的,也就是指构成要件是客观的,因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5358.html -
了解详情
是将量刑判断优先于定罪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判断顺序上的错误,带来刑法适用方法论上的困惑。 对于行为的判断,必须首先考虑其行为符合何种定型,这也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 所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不需要理会被害人的过错。但这可能是不合理的。 当然,张明楷教授对此也有所认识。他也承认,金融诈骗行为没有达到相应金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57.html -
了解详情
是比较方便的。然而从理论上将构成要件看成是客观的,责任看成是主观的,这样的区别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构成要件不仅是违法类型,同时也是责任类型。[4](p15 的是必然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来判断和发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德日通说采取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中的折中说。不同的判断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602.html -
了解详情
是否存在缺陷?这也是参与犯罪论体系争论的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尽管陈兴良教授在很多地方论证过四要件犯罪构成可能会导出错误的结论,但由于误将实用性理解 权衡选择。尽管刑法教义学者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形式逻辑,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实质合理性的追求。而在判断结论的妥当性时,当然会有政策性的判断,会关乎学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910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有的学者作为介入因素来分析,有的学者作为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来分析。此外,有的学者还将两种以上介入因素的情形作为一种类型进行分析。具体到每种类型下 的内容。我国目前很多涉及介入因素案件的判断书中,有关裁判理由因果关系问题的分析,往往表述为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体现出规范评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47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