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足以危及被害人人身安全”?其标准是什么?是以被害人摔倒在地为标准,还是以造成被害人伤害后果如轻伤、轻微伤为标准?或者以被害人发现并 案件往往又与防卫行为相交织,难以区分和认定,这类案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法院在办理故意伤害案件中分歧较大的地方。例如,深圳市院提起公诉的胡某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40.html -
了解详情
的差异,仅仅是形式的差异,其实质完全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也不应当认为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结合,都从统一一致的主客观方面揭示了抢劫罪既劫人 以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依照法律规定,对杨某只可能在3年以上13年以下量刑。而从危害程度和对法益的侵害看,明显是自己”打孔盗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0.html -
了解详情
所有行为都是有意识的行为,至于其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以及故意或过失的内容是什么,在所不问。其二是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来讨论行为个数的。这种行为在法律评价上 ,但不论是在实现目的的需要上还是在行为性质的轻重上都不能包容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所以刑法第318条第2款规定,犯组织他人偷越国(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52.html -
了解详情
,则应先检验主观构成要件。在检验未遂犯时,不排斥对“行为人想像”的考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行为人想要做什么”进行考察,才能检验出究竟客观构成要素是否已被实现。例如,若抛开“行为人想像”,则无法从伤害的现实结果判断出是对故意伤害的即遂亦或是对故意杀人的未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18.html -
了解详情
或模糊。如果地方对露宿的限制过于模糊(vague),以至普通公民无法事先知道什么是法律禁止的行为,那么地方规定就不符合正当程序要求。然而,迄今为止,绝 故意不合理地高声喧哗或采用侮辱性言辞,故意或有可能导致他人对人身伤害或财产偷窃产生恐惧,故意或有可能恐吓他人并迫使其对乞讨作出积极回应。[32]事实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436.html -
了解详情
或模糊。如果地方对露宿的限制过于模糊(vague),以至普通公民无法事先知道什么是法律禁止的行为,那么地方规定就不符合正当程序要求。然而,迄今为止,绝 ,故意不合理地高声喧哗或采用侮辱性言辞,故意或有可能导致他人对人身伤害或财产偷窃产生恐惧,故意或有可能恐吓他人并迫使其对乞讨作出积极回应。32 事实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020.html -
了解详情
它是由意思支配可能的态度。{6}172由于行为一般是在一定时间幅度内实施的,所以在什么时间以后的行动,认为是由意思支配可能的行为,就是一个问题。原因自由行为 无责任能力的状态,结果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之下实施了对乙的伤害行为,则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行为同完全昏醉罪之间的观念竞合。同样,在过失原因自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6832.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的过程。对于本案,侦查人员需要在排除被害人自杀之后,确定危害行为是和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故意伤害(致死)罪、交通肇事罪的哪一个构成要件相当。如果侦查后得出 或者四个构成要件,从而无罪的结论。但在被告人无罪时,其无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公众无从知晓,因为紧急避险而成立的无罪,和一个精神病人所成立的无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4.html -
了解详情
法条的制定目的在于替代普通法条的适用。 需要特别加以考虑的是:立法上设定特别法条的真正理由是什么?特别法条是犯罪的类型,同时也是非罪的类型。既然立法者 益保护的空隙问题。 此外,对某种行为不进行处罚就会造成处罚漏洞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主张。例如,故意伤害行为,对死亡没有预见的,不构成故意伤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57.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立法的性质。法官很少承认一种因素,即使承认,也用歉意来掩饰,这便是对什么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的考量。可是,这正是法律的生命力暗藏着的本源,是它让法律 ,被人及时劝止,事后通常不会有人向公安机关报案说甲涉嫌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中止)。不能说这种行为不是刑法所禁止的,而只能说这种行为在刑法看来不应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