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在盗窃罪的客观要件中承认盗窃行为可以具有公开性,在盗窃罪的主观要件中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在秘密窃取。但许多教科书混淆了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⑤本文认为通说 。即行为人自认为被害人未发现取财,此主观对事实的认识与客观上被害人已发觉取财不符。刑法理论认为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有时可能阻却犯罪故意,例如客体错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796.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存在着差异。 虽然主观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但主观结果在刑法上并非没有意义,它体现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大小。因为,明知或已经预见 古老的传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国家规定,当行为人对于结果的性质认识发生错误,而这个错误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行为人可以免除责任,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63.html -
了解详情
错误或持续陷于认识错误,因而自动地向行为人或者指定的第三人交付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从而以公私财产所有权为唯一必要客体,触犯刑法并应当负刑事责任 客观要件? 信用卡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等方法,使与其信用卡交易地位相对的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或持续陷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98.html -
了解详情
五方面内容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教唆犯 教唆行为 教唆对象 教唆内容 教唆强度 教唆故意 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责任的主体要件,将教唆者以间接正犯论处。这种误解属于认识错误,不能因为这种认识错误而导致法律上的定性错误。由此可见,在界定教唆犯对教唆对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8.html -
了解详情
伪造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物或财产上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国外刑法学者有少数人认为诉讼欺诈不构成诈骗罪。因为民事诉讼采取的是 指认识到自己在将财物或利益转移给行为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意思,是因为发生认识错误,这种错误由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引起,由于处分行为要求有处分意思,因此行为人应当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964.html -
了解详情
种社会问题与社会制度体系的构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在相当大程度上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34}(P.197)。无论是从犯罪原因还是从犯罪预防角度来看, 此种认识在刑法理论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笔者认为,此种认识错误的根源在于把犯罪记录与社会公众的非规范性评价混为一谈,即认为犯罪记录就是给行为人贴上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87.html -
了解详情
德国古典学派的著名学者费尔巴哈(Feuerbach 17751833年1首先明确地把构成要件作为刑法上的概念来使用。费尔巴哈是心理强制说的创始人,又是用拉丁语 有错误,受影响的只是与违法性有关的故意,如果违法性的认识有错误,则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影响责任。 4.责任。责任是关于意思形成的非难可能性。只能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88.html -
了解详情
种社会问题与社会制度体系的构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在相当大程度上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34}(P.197)。无论是从犯罪原因还是从犯罪预防角度来看, 此种认识在刑法理论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笔者认为,此种认识错误的根源在于把犯罪记录与社会公众的非规范性评价混为一谈,即认为犯罪记录就是给行为人贴上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49.html -
了解详情
后, 导致犯罪未遂的原因既有意志以外的原因也有意志以内的原因。对我国刑法23条中的意志以外的原因应做狭义的理解, 即它应当是指犯罪本意 , 由于毒药的剂量不够, 而没有毒死仇人。犯罪人在毒药的剂量上有错误认识, 这属于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再如, 犯罪人看到屋内的人影,误认为是仇人, 开枪射击, 击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46.html -
了解详情
的却是乙,这时犯罪结果是否还可以认定为结果相符呢?这就属于刑法理论中的认识错误问题。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②]参见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212页。 [③]参见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