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纳粹政权的利用,人们认为新康德主义主张的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观点不顾社会现实,过于抽象化,是错误的自由主义思考的产物。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个纯粹的归类。没有认识的过失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其涉及的不是对规范的质疑,而是给具体的法益创造了风险。刑法上的损害并不在于对公民造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8122.html -
了解详情
指行为人由于严重无知而对犯罪对象或者手段产生认识错误,由此导致不可能完成犯罪的情形,它是可以免除或酌情减轻刑罚的事由。[1]我国刑法学通说认为不能犯即不能 )在一般人看来具有危险性,就应该用刑罚加以处罚。该学说的判断仍然依赖于特定行为人的认识,以调查行为人的内心计划为必要。但立法者制定法规范之时,决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71.html -
了解详情
纠集在一起时,更显得异常复杂。由于我国刑法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因而单独犯因事实认识错误形成想象竞合犯的理论不适合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问题。由于共同犯罪人分为不同 ,可以援用教唆犯与想象竞合犯关系的理论加以解决。故不再多赘。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笔者将一行为的判断标准界定在自然意义上的一行为和社会通念上的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1952.html -
了解详情
两个法益,哪个法益更大呢?恐怕难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判断标准。简言之,被迫者的行为造成的损害等于他所避免的损害也可以得到免责性辩护,这一事实动摇了正当化 地参加共同犯罪,并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的人,这是对刑法进行体系性解释的合理结论[23]。换言之,立法者也认识到有些被迫行为构成犯罪,有些不构成犯罪或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241.html -
了解详情
是将量刑判断优先于定罪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判断顺序上的错误,带来刑法适用方法论上的困惑。 对于行为的判断,必须首先考虑其行为符合何种定型,这也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 所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不需要理会被害人的过错。但这可能是不合理的。 当然,张明楷教授对此也有所认识。他也承认,金融诈骗行为没有达到相应金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5.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1)被利用人对实行行为是否有认识;(2)被利用人是否受到强制;(3)被利用人是否具备实施实行行为刑法上的主体资格。如果被 上看被利用人已经构成正犯,但利用人通过制造被利用人的认识错误,对其取得优势地位,进而支配了其行为的侵害方向,因此利用人构成间接正犯。[33]德国有学者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22.html -
了解详情
,把犯罪客体只归结为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而把生产力完全放在外是完全错误的。[40] 上述观点对社会关系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不能包括生产力,而生产力在很多情况下都 的性质上来说,刑法确实是具有对其他法律关系的保护机能。但是,如果试图让犯罪客体发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中违法性的机能,作为实质违法性的判断,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097.html -
了解详情
对它做下一层面(违法性、有责性)上的判断。能够进入第二个评判层面(行为的违法性)的,只能是构成要件符合性的举止(即行为--笔者注)。[20]其三。 大忌,在面对共犯、认识错误等具体问题时的解决不力,以及对刑法主客观要素界分的冲击等种种问题,则使得取代平面犯罪构成体系的犯罪论体系呼之欲出,亦即以客观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550.html -
了解详情
要作用还是辅助作用,是不是支配了结果的发生过程等,进行实质性的判断。(54)只有立足于俞在整个案件中客观上实质所起的作用,而不是简单抽象地按照主客观相 之大忌,在面对共犯、认识错误等具体问题时的解决不力,以及对刑法主客观要素界分的冲击等种种问题,则使得取代平面犯罪构成体系的犯罪论体系呼之欲出,亦即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468.html -
了解详情
、对象等相符合。符合为真,不符合为假。由此可见,判定认识、信念、命题、判断、语句真假的标准只能是实在、事实、事物、对象,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 裁判的充分条件。 因此,认为客观真实标准对无罪裁判不适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客观真实证明标准要求当被告人确确实实无罪时一定要作出无罪裁决。当证据没有达到整体客观真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0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