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西,而是有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普通人的一般认识。 对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能否避免,我国刑法理论上也有主观说、通常人标准说、折衷说三 行为还是行为人假想出来的防卫行为,主要是通过其主客观的判断来看,首先如果行为人主观上认为是正当防卫,但客观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认为是主观想象的可能,或者说依照当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802.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 ,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140.html -
了解详情
后者多因不知情而自愿给付行为人。 诉讼诈骗是对诈骗概念的硬伤,其主要法律认识错误或问题是没能对诉讼诈骗行为进行正确的法律定性而不加甄别地将发生在 方面:一方面,制裁和预防骗取他人财产的严重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在刑法上维护法律主体在知情和不存在认识障碍的情况下自由处置其财产的权利,防止因遭受他人欺骗在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331.html -
了解详情
Jakobs确立之规范论的基本观点相当:「犯罪就是反对文明社会的期待,罪责就是对意欲错误的归责」。Jakobs进一步指出:「规范是强制力的拥有者将个人纳入秩序的规则」 [ 台湾本土法学第85期》(2006年8月)。李圣杰着,〈洗钱罪在刑法上的思考〉,《月旦法学杂志第115期》(2004年12月)。林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05.html -
了解详情
解释这种现象。另一方面,即使按照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来处理这种现象,只会导致案件的处理过于复杂。这不仅因为理论上对抽象的事实错误的处理原则存在争议,而且还因为 财物的占有;盗窃罪与抢夺罪都是不法取得他人占有的财物的行为。从客观上说,刑法上的占有是指事实上的支配,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147.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看,对于错案的范围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有的将错案界定为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违反实体法或程序法,致使案件出现明显错误或造成不良影响,应由审判人员承担责任 编:《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6]参见蔡墩铭:《法官犯罪的刑法上之规定》,《台大法学论丛》第26卷第2期,第147页[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40.html -
了解详情
要求行为人明知数额可能会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对于盗窃罪犯罪人实施行为时的主观认识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犯罪人并没有针对特定财物进行盗窃 对此大多法系国家大陆在刑事立法上专门设立有“使用盗窃罪”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值得中国刑法借鉴。(四)盗窃罪数额认识错误问题数额是判断盗窃行为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35.html -
了解详情
错误或持续陷于认识错误,因而自动地向行为人或者指定的第三人交付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从而以公私财产所有权为唯一必要客体,触犯刑法并应当负刑事责任 的客观要件?信用卡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等方法,使与其信用卡交易地位相对的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或持续陷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45.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存在着差异。虽然主观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但主观结果在刑法上并非没有意义,它体现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大小。因为,明知或已经预见较 古老的传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国家规定,当行为人对于结果的性质认识发生错误,而这个错误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行为人可以免除责任,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72.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的基础,而且犯罪意图也成了“惩罚责任的必要条件”,“这被坚定地认为是刑法的基本特征”。[5]从1810年法国刑法典到1871年德国刑法典,都以成文法的形式 法律规定、与普通民众道德观念距离更远的法定犯,就更加难以避免法律认识错误。从理论上说,一个纯粹的法盲,可以对刑法中的所有罪名犯下违法性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