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 248 条、第257 条、第260 262 条的规定可以看到,刑法规定了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强奸罪、强制猥亵 行政措施,但劳动教养在实际运用中却具有类似于徒刑的剥夺自由的效果③。在适用劳动教养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中,违法行为人的合法权益更是无法得到有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81.html -
了解详情
、第20条、第81条规定的犯罪为范围,将16岁以下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八个罪名、允许无限防卫的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 起到的只是法律表态和社会警示作用。 在常见重罪案件处理中,审判部门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罪的死刑适用标准要相对明确一些,被害人是否死亡、犯罪手段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2.html -
了解详情
不予采纳。法院认定被告人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拘役六个月。一审判决后,被告人胡某不服提起上诉,在上诉中提出一审认定的证人证言不可信,自己应该是 逼供所得的证据排除于定案根据之外,但各级法院真正按其要求去做的并不多。在一部分案件中,如果辩护方当庭提出了刑讯逼供问题,法庭虽可暂时中止审理,并要求检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667.html -
了解详情
调控的阶段。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的社会防卫手段,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刑罚的威慑功能,其他行政措施也有,但刑罚中的自由刑所造成的损害,比其他制裁有更大 二、犯罪构成 (一)犯罪主体。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是本罪的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93.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大词典》解释:救济是纠正、矫正或改正已发生或业已造成的伤害、危害、损失或损害的行为。美国统一商法典第1-201条第34项规定,“救济‘指受损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7页。 [43]魏振瀛:“论请求权的性质与体系――未来我国民法典中的请求权”,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4期,第409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38.html -
了解详情
各种不同的学说[5].笔者认为,民事权利是民法规范(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及习惯法等渊源形式中的民法规范)赋予民事主体实施一定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的自由 债的请求权,前者不以侵害人过错为必要,后者须以过错(故意或过失)为要件。又如日本著作权法第112条规定:著作权人或著作邻接权人,对侵害其著作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02.html -
了解详情
不大”而不予定罪是否可以?(注:1987年发生在陕西省汉中市的我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件”,汉中市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中正是引用了1979年刑法第10条,认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 第17条第2款明确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54.html -
了解详情
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 。部分受侵害者偏激地采取暴力手段解决追薪问题而自救,导致行凶杀人、伤害、绑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则因讨薪不成而自损、自杀;还有的因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052.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的人道对象应该是指对犯罪人以外的社会成员的人道。这是由于刑罚是社会自身的防卫手段,其保护对象是作为社会全体成员之多数的普通人,而不是危害社会权益 增加死刑立法,严格控制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死刑运用;(2)经过几次有计划的刑事立法改革,大幅度削减死刑条文和死刑罪名,仅对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抢劫罪等严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90.html -
了解详情
一起刑事伤害案件中,公诉人与被害人之代理人就如何确定被告人行为的性质产生争议.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而被害人之代理人则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 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当事人是指检察官、自诉人及被告。我国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不包括检察机关,在法律用语上不能将司法机构和其他诉讼参加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9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