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在现有基础之上,制定出较为详尽的证据法规则。 具体而言,针对我国刑事证据的立法现状和佘祥林案件中所表露出的司法实践层面的突出问题,我们以为非法证据排除 出庭制度,在我国证人出庭率很低,法庭采纳的往往是证人的书面证言,对证人的质证无从实现,法官也无从审查证据的真伪。只有确立直接、言词原则,明确最低限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33.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规则,对在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问题进行评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具有法律效果的程序性处理结果的意见表示。[23]其本质在于通过对非法证据排除等违反法定 审的机会,而羁押复查机制保障了逮捕后羁押的合法性持续受到司法机构的审查和控制。 【作者简介】 和博,西南林业大学教师;肖友明,丽江市人民检察院工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41.html -
了解详情
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然而,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原理中还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人们所忽略了,那就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通过对法庭上出示证据的审查判断,来评价侦检人员主观对案件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否正确,认定控方关于被告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主张在事实和法律上能否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00.html -
了解详情
查证线索等。 三、对审查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原则的影响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一直是我国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遵循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鉴于 原则 自由心证制度是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形成确信的一种证据制度。其支柱是抽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902.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的利益做出判断是否构成禁反言。[21]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矛盾的行为都可以用禁反言规则来加以排斥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两个方面: ①、言辞辩论终结前,法官应当就影响诉讼胜败之事实以及法律上的适用和判断,在法庭上向当事人公开心证表明法律见解,这样当事人能够参与法官形成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17.html -
了解详情
顺理成章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却无法操作。 仅凭立案前的审查,难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立案制度的立法初衷,一是保证使每一犯罪行为都受到 侦查程序必须经常处于一种戒备性状态,以对犯罪做出快速、机动的反应,并能在第一时间收集犯罪证据和查获犯罪嫌疑人。另一方面,由于侦查权具有高度侵犯人权的特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82.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所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刑事立法和司法反过来也需要以宪法基本权利保障与限制的理论进行合宪性的审查。 针对利用刑事处罚手段惩治淫秽出版物的做法,早在1973年的 斯大法官,过去一直是笃信此种高价值言论与低价值言论分类取向的大法官,但在该案中却未以这种分类作为判断依据,判决意见中也较少涉及。对此,亦有学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86.html -
了解详情
公开包括心证过程、心证结果和心证理由的公开、披露和阐释。心证过程的公开,是指法官审查、判断、评价证据以及认定事实的所有程序公开进行,从而使人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10]吴祚丞、许辰舟:《刑事证据法则理论体系与实务之研究》,台湾地区司法院年报2003年11月第23辑第1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43.html -
了解详情
的参照标准,而这些标准无疑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当然我们也承认人的主观性在证据的收集、提供、审查、判断过程中的作用,但我们更强调这种主观必须与客观 真相,公正处理诉讼。可见,发现真相也是其证据立法的宗旨之一。但是,无论是民事诉讼中使用的盖然性标准还是刑事诉讼中使用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91.html -
了解详情
编制的协警、交通管理员等,能否成为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以及公务行为合法性的判断,不仅在学界聚讼纷纭,而且在实务部门也是各执一端。而围绕妨害公务罪第1 正常进行,而且有效防止了刑事诉讼证据尤其是定案关键证据的灭失,从而为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刑事案件事实的查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至于侦查整体回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