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rsky RdNr. 52. Mnchener Kommentar zum brgerlichen Gesetzbuch,Band 1, Verlag C. H. Beck Mnchen,2006,S2260. [80]《德国民法典评注》,第1卷,慕尼黑,2006年版,第2260页。 [81]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5227.html -
了解详情
的各种制度的整体,这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放任式经济体制提出的。德国人认为,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正如1929-1933年的国际性 产生是必然的。为缓和这种冲突,稳定社会关系,德国法律在保护劳动者上采取了较大的举措,其主要有: ⒈制定独立于民法的劳动法。在《德国民法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4828.html -
了解详情
的《民法大全》〔2〕;第二次是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民法典编纂运动,产生了以《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民法典 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68 〔40〕[德]罗伯特。霍恩。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13 〔4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755.html -
了解详情
物法的共同规定[2].最后一编反映了立法者设立一般规定的愿望,预示着后来的《德国民法典》总则。但在法典编纂运动之时,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并非最强的国家,因此其 一定缺陷,在其传播过程中,它携带的法国因素与受影响国的当地因素杂交,产生了如下变形的模式,分为欧美和亚非两个文化区介绍: (一)《法国民法典》模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402.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什么意义,在实践中的意义也微不足道。〔16〕总则是逻辑抽象的产物,然而德国民法典过于理想地追求形式的完美无缺,以至于过犹不及:法人无所谓婚姻继承;物只能说是物权的客体或 平等、意思自治和财产自主而产生的其他财产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 〔16〕[德]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59.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是就今天的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法律体系的客观要求来说,制定民法典取代通则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体的自由意志得到充分 中,论战者也对相关民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探讨,并就民法典的体系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因此可以说与德国民法典的论战既有相同点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010.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而导致权利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在请求权,权利人可以要求义务人为一个行为(《民法典》第194条〔2〕),以至于使得他们的意思一致而发生法律效果;而形成 、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者,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害的赔偿义务。 〔27〕《德国民法典》第1004条(关于排除妨害以及不作为的请求权),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18.html -
了解详情
要重塑一种新的社会运行体制,建立一种与封建社会不同的社会规则;而德国民法典是由一个开明的专制君主自上而下制定的,决定了法典要求尽可能维护现状,维护 法律制度都是理想化的产物,都是对封建制度矫枉过正的结果。 法国法学家狄骥(L.Duguit)对法国民法典产生的基础和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它在《拿破仑民法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737.html -
了解详情
,则人身权又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财产权又包括继承权、物权、知识产权、债权。⑥ 与德国民法典不同点之一,是将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笔者赞同王利明教授关于人格与人格权不同 产生的是损害赔偿的义务,而非是责任。这就违反了概念法学关于义务之违反产生责任的断言。侵权之债一般违反了不作为的义务,但该义务之违反产生的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48.html -
了解详情
与侵权行为法存在差异的主要制度和原则由各自的总则调整的立法技术。 研究未来中国民法典债法编的结构设计问题起源于两个考虑。首先,统一合同法的制定事实上已经成为 债法结构。我希望能在两者的对比中产生有益的启发。 第一类包括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 1.法国民法典。(注:参见《法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