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诉讼欺诈行为纳入妨害司法犯罪中才要罚当其罪。 (三)恶意诉讼和虚假诉讼的概念更能统筹兼顾 1. 广义的概念中,恶意诉讼涵盖得更全面 刑事犯罪研究中,广义的 被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民事侵权赔偿。 注: ①王作富:《恶意诉讼侵财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特征》,载《检察日报》2003年2月10日第3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74.html -
了解详情
为了突出债权不同于物权(支配权)的特征,仍然需要强调债权属于请求权的特点,民法中的债权请求权体系仍然存在。对债权的概念强调债权人的受领权,在法律条文上 返还请求权可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竞合,对恶意占有人的返还请求权可与基于侵权行为的回复原状请求权竞合。[61]在未来的我国民法典上,对民事法律行为不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81.html -
了解详情
内部应有的灵魂。我国物权立法应像德国和台湾地区物权立法那样,以明确的态度确立物权行为的概念及所有相关制度。孙宪忠教授同时认为:“物权行为理论是为复杂的市场经济 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之间存有差异,则登记与占有的权利正确性推定制度是不能予以适用的。(对此一情状,笔者定义其为“恶意失权”)善意取得制度与公示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99.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其三,该条第3款规定的“物权”的概念与该法规定的物权体系相矛盾。《物权法》第2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 危害交易安全:首先,因动产抵押设立后,抵押物仍然留在抵押人手中,他仍然可以以转移占有的方式出卖标的物。而按照传统公示公信原则,动产上不可能存在登记物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164.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予补偿。可见法律法规在认定违法建筑时并未将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包括在内,至少是两个并列的概念。 3、临时建筑期限届满可申请延长使用期限。根据《中华人民 占有和恶意占有。立法例与民法理论上虽有认为恶意占有人对于占有物没有使用之权的情况,但此为我国《物权法》所不采。依《物又法》第242条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0585.html -
了解详情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当然也就意味着承认了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及物权行为的概念本身,但反过来并不如此。即虽然承认物权行为概念本身,但并不一定必须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抑或虽然 一个当然的法律推定结果而存在,如《日本民法典》第186条第一项规定的动产占有的事实推定即为适例,该条规定:对占有人,推定其以所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847.html -
了解详情
在民事立法正式建立这一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债权之准占有人的要领和种类 (一)债权准占有人的概念 研究对债权之准占有人给付效力制度,最重要的是准确理解 效力的因素的心理状态。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应为一定注意而末为之的主观心理状态。善意与恶意相对,过失与无过失相对。对债务人为清偿时要求其善意无过失,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573.html -
了解详情
特定人:(1)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一文中他写道:交付是一个真正的契约,因为它具备契约概念的全部特征:它包括双方当事人对占有物和所有权转移的意思表示 一症结。不过绝对物权行为理论也并非没有任何适用之余地。如果出卖人在尚未取得和平占有的情况下进行交付,按照绝对物权行为理论,这就应当解释为有不特定人对出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73.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其三,该条第3款规定的物权的概念与该法规定的物权体系相矛盾。《物权法》第2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 ,但在这一点上,我与崔教授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物权法》第242条、244条规定的是占有的善意或者恶意(主观上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而不是侵犯物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252.html -
了解详情
货物的行为,既不提醒也不制止。受让方的行为,构成不当得利的恶意取得。其次,以受益人在取得财物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 的故意,来否定不当得利可能构成侵占罪,是行不通的。 能成立侵占罪。这显然不太妥当。第三种观点主张放弃合法持有的概念,认为只要有持有的事实,行为人试图非法占为己有,都可能成立侵占罪。这一观点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5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