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准确无误地划分为积极性事实和消极性事实。因为对于同一个事实,可以仅仅因为对该事实的表达方式不同,有时可以认为其是积极性事实,有时又可以认为其是消极性事实。例如 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3]前引注1,页124。 [4]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55.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但是,由于大陆法系在其刑事诉讼中采取职权主义而非辩论主义,其证明责任又表现出不同于民事诉讼的特色。从理论上讲,即使控诉方 .英美刑事证据法中的证明责任问题[J].中国法学,1991(4)。 {7}黄永.刑事证明责任概念的比较法分析[J].政治与法律,2003(6)。 {8}杨大器.论检察官之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489.html -
了解详情
的高度。[18]因此,现在一般认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当是一种高度盖然性的证明要求。[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对此问题予以了明确 20 III. 1967 S. 700.转引自(日本)幸裕:《人保险中自杀免责条款与证明责任(四)》,载《文研论集》第131号,第112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010.html -
了解详情
明权而被发回重审,法官反而要承担错案责任。这种情况造成法官往往按照自己对释明权的个人理解将释明权范围扩大化。有些当事人本人或是 需要。 作者:刘晶晶 【参考文献】 1、白绿铉:《论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EB/OL] //www.chinalawinfo.com.2003年1月。 2、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2.html -
了解详情
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大陆法系在其刑事诉讼中采取职权主义而非辩论主义,其证明责任又表现出不同于民事诉讼的特色。从理论上讲,即使控诉方不提出任何 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3页。 [21] [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22] 主要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134.html -
了解详情
的概念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水平分配。 [15]依据这种水平分配标准,传统民事诉讼的原告要承担苛刻的主张责任:原告在诉状中须载明请求权以及主张该请求权赖以成立的 民事诉讼法第138条。 [17] 有关这个方面的详细论证,请参见肖建国:《论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784.html -
了解详情
越高,法官按照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判决的案件数量越少;反之亦然。大陆法系国家在民事诉讼中一般实行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英美法系对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求相对 与法律》1999年第2期。 [xxxi] [德]莱奥罗森贝克著:《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页。 [xxxii] 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539.html -
了解详情
] 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3] 西方民事诉讼理论中所指的证明责任或举证责任的转换大体上有两种情况: (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17] 叶自强:《举证责任及其分配标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18] [日]高桥宏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127.html -
了解详情
}据此,我们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不是刑事和解的必要条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刑事和解主要解决的是民事问题,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优势证据;刑事诉讼认定 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为前提,不存在对被告人的处罚的宽免,即我们民间所说的又打又罚,因此无法提高被告人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7260.html -
了解详情
在事实并未查清基础之上的,这与民事诉讼的理想状态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法对案件作出裁判相距甚远。[20]证明责任判决的本质其实就是与事实 视角》,法律出版杜1999年版,第185页。 [26]霍海红:《论证明责任机制的限度》,《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第65页。 [27][日]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2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