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条件与过失犯之结果都规定在罪状之中,语言表述上没有差别,所以,如何在实践中认定可罚性的客观条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41}理论上也常常发生混淆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转换兼对法释[2000]33号相关规定的评述》,《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6期。 {64}[日]北川佳世子:《交通事故和过失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03.html -
了解详情
比较法共同研究的德国法部分。他在研究报告中,第一次介绍了德国法中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信赖原则。1965年,他在搜集了一系列以信赖原则为标准而否定被告人 适用信赖原则。我国学者对信赖原则在我国刑法适用范围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有关交通事故如何适用信赖原则。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现实的需要,信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90.html -
了解详情
了相关内容,但对于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如何成立故意杀人罪和指使他人逃逸者的刑事责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致死的其他人。因为这种情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条件:发生了交通事故,行为人逃逸,发生了死亡结果,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54.html -
了解详情
性,则由于他人的不当行为引起了危害结果,行为人不承担责任的原则。信 赖原则孕育于德国有关交通事故之判例,通过学者们的理论归纳与演绎,逐渐成为交通事故 认为,信赖原则在理论上应为一般过失认定之 原理。举凡所有共同作业时行为人间相互信赖之情形亦可适用,并不局限于交通事故,然在实际情形,信赖原则适用于交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234.html -
了解详情
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作为一个证据向法院移送,至于采纳与否,完全在于法院。而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对于罪与非罪、罪轻罪重、适用缓刑与否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我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仍然是以被告人为中心,而不是被害人主义,即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如何量刑,并不以被害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笔者认为,在交通肇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855.html -
了解详情
、合理化的紧缩共同侵权范围的司法策略和司法方法。首先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在如何有效保护受害人和更为公正对待加害人两种价值和利益之间找到相对合理和社会认同的 的人力营运三轮车发生碰撞,致正在路旁行走的原告刘某受伤,交通事故认定机动车负主要责任,人力车负次要责任。〔18〕这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两机动车均在动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322.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应认定为工伤。并在第二十八条中对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在发生竞合时处理的顺序及责任如何承担,即由于交通 》第68条规定: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得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321.html -
了解详情
原因。⑴关于对有“明确”的被告的理解问题。当前我市一些基层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对如何理解有“明确”的被告,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①将“明确”的被告理解为正确(或正当 发生交通事故撞伤在公路边正常行走的小芳,交警部门认定李四负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此案的责任主体应为负有保管义务的甲修理厂,而非车辆所有人张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15.html -
了解详情
23]。但是,同样有把先前行为划入了保护法益类型的,例如lund;[24](3)如何说明先前行为的实质法理基础。关于这一点,学者们有五花八门的理论。如 李某驾车逃逸。经上海市公安局南汇分局《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被告人李某负事故全部责任,被害人杜某某不负责任。法院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五年。 [2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04.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排除其行为危害性的行为,承担因其行为引起的排除危险的作为义务,在交通事故中,肇事行为致使被害人的生命或者财产处于危险状态,对刑法所保护的人 程度上决定主体对危害结果发生所应承担责任的程度,因此,在研究犯罪构成时,分析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正确认定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怎样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113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