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面内容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教唆犯 教唆行为 教唆对象 教唆内容 教唆强度 教唆故意 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 责任的主体要件,将教唆者以间接正犯论处。这种误解属于认识错误,不能因为这种认识错误而导致法律上的定性错误。由此可见,在界定教唆犯对教唆对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42.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2.跟车逃交ETC通行费侵害何种法益? 3.机器是否具有认识和处分意思? [要旨]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跟车闯关的方式逃交 界已达成共识。而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关键是ETC及其管理者是否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刑法理论上通常认为机器不能被骗,只有对自然人实施欺骗行为,才可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37026.html -
了解详情
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本法第300条规定 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4545.html -
了解详情
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本法第300条规定 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司法解释〕 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6754.html -
了解详情
,这样事实上是将实际损害后果承担者等同于诈骗罪中的被害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我国刑法理论上很难成立。 1.间接受害人并非是诈骗罪中的受害人。按照三角诈骗理论, 。在诈骗罪构成要件的类型化凝固样态的规定中,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进而处分财物始终是颠簸不破的模型原体,诈骗罪中被害人与受骗人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9275.html -
了解详情
罪性的判断。例如,尽管在大多数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都难以将公然接吻和拥抱视为刑法上的猥亵行为,但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基于风俗的原因,类似行为就可能被视为 有存在不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可能。但可预见的是,这种情形已极少存在。对于案例3,由于今日大陆地区绝大多数村落的农民在某种程度上都已知晓捕杀麻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2389.html -
了解详情
在犯罪构成之外,那么,这一犯罪构成是无法进行科学认识的,最终会导致定罪量刑的错误。 综上,朱建华教授之所以将犯罪客体排除于犯罪构成外,是因为 ,第183184页。 (25)同注⑺,第103页。 (26)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7页。 (27)参见[德]汉斯海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384.html -
了解详情
把自己的猎枪借给他,尽管甲看见,这个假定的稻草人其实是流浪者丙,如果乙由于认识错误而射杀丙,那么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34)然而意思支配说对本案的 丙死亡的结果,更惶论为实现该结果而支配因果关系,因而在威尔策尔看来B开枪射击根本谈不上是刑法上的行为;另一方面,根据目的行为论,A通过思想上的预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456.html -
了解详情
是困扰刑法学界的世纪难题。德国刑法学家威尔泽尔曾经指出:间接故意与有认识过失的分界问题是刑法上最困难且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难就难在意欲是一种 所谓的情境责任。他指出,将贼理解成预谋、故意或者恶意任一特殊的精神状态都是错误的。这个词并没有明确地指向主观心态,而是指向犯罪行为的外部情形,特别是使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2132.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实践中对对象认识错误案件的处理模式也佐证了对犯罪对象的明知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必要条件。适用严格责任制度违背了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也有悖于现代刑法的责任主义 的主观方面的内容作为认定行为性质依据的。行为人如果对犯罪对象存在认识错误,完全有可能影响其主观上犯罪故意的形成,从而对其行为以过失犯罪认定或作无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272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