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致于挪用公款归单位使用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外地被抓获的。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显然没有非法占有的挪用的公款的故意和目的。故不能机械地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认定。 (四)、挪用者挪用公款后,不论案件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335.html -
了解详情
合同以诱骗对方当事人履行全部合同,就应认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4、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 在经济交往中,也往往会出现合同因故不能履行,如因 挪作他用。便应该认定为非法占有为目的。刑法第224条规定的“收到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逃匿的”属于此类情况。 三、关于合同诈骗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94.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非国有公司、企业、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的本单位财物。职务侵占罪侵犯的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非国有公司、企业、单位的财物 ,我国有关行政法规已有关于处罚窃电行为的规定。如1952年9月政务院审核批准燃料工业部公布的《电力事业处理窃电暂行规定》第11条中规定:“电气承装商店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06.html -
了解详情
”1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是简单罪状,没有具体规定敲诈勒索罪的概念。但根据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和要挟的方法, 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通过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一般犯罪构成的比较,两罪在一般情况下是易于区分的。但有时在实践中区别起来却比较困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50.html -
了解详情
恶意透支,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的 一种意见认为,应当按照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以恶意透支5千元以上为数额较大,恶意透支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41.html -
了解详情
该结果的发生,其主观方面是确定的、直接的故意;此外,从刑法条文的规定上看,挪用公款行为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不具有犯罪目的的间接故意不构成本罪。而国有公司 能力归还却不退还,则在主观上发生了转化、对被挪用的未退还部分的公款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符合贪污罪的构成,对行为人应以贪污罪定罪处罚。而且需要指出的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49.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界各执一词,司法解释也避而不谈,可谓悬而未决。日前,笔者在办案过程中,再次遇到这一问题,故而旧话重提。关于贪污罪既、未遂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贪污罪 财物,也即为犯罪未得逞。从《刑法》383条之规定来看,是把犯罪分子实际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数额作为规定量刑尺度的重要依据,将犯罪结果作为贪污既遂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23.html -
了解详情
、履行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二、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 199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就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使用诈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23.html -
了解详情
,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因此应该对现行法律规定进行修改、完善。[主题词]携带凶器抢劫罪转化认定立法完善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 为抢劫罪并不具有法理依据。同时笔者还认为,现行刑法关于对未将凶器加以显示的携带凶器抢夺行为转化为抢劫罪的规定不仅没有法理依据,而且混淆了抢夺罪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75.html -
了解详情
修正案的条文。如骗购外汇罪 2、凡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刑法修正案采取对刑法条文增加一条作为此条之一的规定的,可直接援引刑法修正案条文。 3、刑法 便利侵吞公私资金,以贪污罪论处。 2、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明知他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利用银行工作便利,为他人骗取公私资金,以贪污罪论处。 3、银行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4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