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1)被利用人对实行行为是否有认识;(2)被利用人是否受到强制;(3)被利用人是否具备实施实行行为刑法上的主体资格。如果被 上看被利用人已经构成正犯,但利用人通过制造被利用人的认识错误,对其取得优势地位,进而支配了其行为的侵害方向,因此利用人构成间接正犯。(33)德国有学者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08.html -
了解详情
是将量刑判断优先于定罪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判断顺序上的错误,带来刑法适用方法论上的困惑。 对于行为的判断,必须首先考虑其行为符合何种定型,这也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 所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不需要理会被害人的过错。但这可能是不合理的。 当然,张明楷教授对此也有所认识。他也承认,金融诈骗行为没有达到相应金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00.html -
了解详情
原主的身份可查明,但是仍然把捡到的财产据为己有。 日本根据客观的支配标准来判断失落物的占有属性。客观的支配是指,刑法上的占有是人以实际能力支配物的关系 定占有的侵入,盗窃罪成立;如果在收受人获得财产的同时没有认识到交付错误,那么即使其后来发现交付错误之时产生了偷的意图并侵吞了财产,也不构成盗窃罪。在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46.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开始实施法定行为。这实际上是由错误的前提而得出的错误结论。理论上关于双重实行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如何界定犯罪着手的标准本身就存在争议。事实上,以 说的优势在于能够合理地限制刑罚权的适用。 笔者认为,站在刑法客观主义立场的客观说无疑是着手认定的判断方向。虽然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实行行为必须是符合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67.html -
了解详情
原主的身份可查明,但是仍然把捡到的财产据为己有。 日本根据客观的支配标准来判断失落物的占有属性。客观的支配是指,刑法上的占有是人以实际能力支配物的关系 定占有的侵入,盗窃罪成立;如果在收受人获得财产的同时没有认识到交付错误,那么即使其后来发现交付错误之时产生了偷的意图并侵吞了财产,也不构成盗窃罪。在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53.html -
了解详情
错误问题。诈骗罪中被害者的错误应仅限于法益关系的错误,即对财产法益之处分行为的社会意义的认识错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产这种法益是作为经济的 是享有权利, 这本身就成为财产罪的保护法益,骗取被害者的金钱,即使给予了价值相当的实物,没有经济的损害,也应当认为有刑法上的损害。这种观点在德国已失去支持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73.html -
了解详情
现今大陆法系占支配地位的规范责任论认为:责任判断的对象虽然是行为,但我们目光所投向的是产生行为决意渊源的法律上的错误的心理。此等心理的形式,是由作为 行为事实;证明后即可定罪处罚;认识错误不能成为免责理由。刑法分则条款只要体现了上述全部含义,就应适用严格责任原则,该条款所规定的犯罪即为严格责任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29.html -
了解详情
于文化的基础之上,因而法律所保护的法益来源于人类的文化价值判断,文化价值又来源于个别需要的判断。 威尔泽尔坚持目的行为论法益观,强调行为无价值优于 机能不是保障犯罪人在将来不再犯罪,而是证实人们对规范有效性的依赖是正确的,错误的是犯罪人。刑法用刑罚否定犯罪,促成人们对规范的承认和忠诚。 上述简单的列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3.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内容。其内容包括以下两项: (一)犯罪构成事实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我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刑法上的主客观相统一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 刑法学界,关于平等公正的定罪原则的内涵有着不同认识:有论者认为,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被审理的行为,都必须严格依照事实与法律进行公正的判断和认定,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104.html -
了解详情
犯的犯罪)的本质,其在共同正犯中既未遂的的判断上,并不能就共同正犯理论的功能的犯罪支配, [17]适用通常的共同正犯中有一正犯既遂,全部正犯 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120页。)在此,违法性认识与期待可能性均并非责任要素,而违法性认识错误与法定的免责事由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