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英美法系的法律人对于法律解释权的归属相比大陆法系的同行也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针对法律解释是归属于由立法机构还是由司法机构的 的独立理解去适用法律。这种坐等上级来纠正既有解释的错误、瑕疵或补充其不足的方式很容易形成刑法适用上纠错、补充机制的迟钝化与单向化,导致机械化与僵硬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58747.html -
了解详情
述称以为该手机价值2000多元属实。故张某对所盗手机的价值存在重大认识错误,其主观上只有非法占有他人数额较大财物的故意,而无非法占有数额特别巨大财物 时不知其重者不得从其重罪处断。我国刑法虽无相应规定,但在此等行为人对基本构成要件事实或加重构成要件事实发生重大认识错误的场合,完全可以根据责任主义的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4063.html -
了解详情
免除控方在个案中具体证明犯意的责任,也不允许辩方在个案中进行所谓年龄认识错误或者合乎情理地确实不知的合法辩护批复不仅没有排斥严格责任对奸淫幼女犯罪的适用, 为条件。当然,这里的有认识,并不要求行为人必须确知对方是幼女,而是只要知道其可能是幼女,或者可能知道其是幼女,就可能构成刑法上的故意。[20](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432.html -
了解详情
合犯的复杂性使得两者纠集在一起时,更显得异常复杂。由于我国刑法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因而单独犯因事实认识错误形成想象竞合犯的理论不适合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问题 正犯都应对实际发生的结果承担故意犯罪的责任,而不管实行犯本人是否存在对象上的认识错误以及危害结果是否由其所直接造成;其二,甲乙共谋杀丙,在作案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1952.html -
了解详情
,尤其是在法律的不具有合法性的时候,司法职业者再一味追求实证的法律实质上就会造就权力的非人道现象。 人道主义的道德责任还是高风险社会中法权的内在要求 演化为刑事法律规范,对于上述范围内的某些误解和认识错误,已经超出了一般常识的范畴。据此,新刑法总则明文规定:只要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为处于自己无力避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1674.html -
了解详情
骗取行为逻辑结构为:借款人实施了欺骗行为,相关银行工作人员陷入了认识错误,并在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决定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借款人因而取得了贷款,并给银行或者其他 有其他严重情节。这里,借款人的欺骗行为与取得贷款以及造成的贷款风险之间应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实务中查处的一些骗贷案件,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6655.html -
了解详情
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认定其中的一个或者部分条件属于原因,从而认定其与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确立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此,条件关系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关系错误情况下是否具有客观上的可归责性,也应当考虑前行为是否提高并实现了因果过程的危险。[57]所以,对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情形可以提早到客观归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60.html -
了解详情
是将普通幼女误认为卖淫幼女。尽管将之转化为证明上的问题,可以解决部分此类认识错误案件。问题在于,认识错误问题显然无法完全消解为证明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 幼女进行性剥削的被告人逃脱法网提供可乘之机。 当两罪互斥论者承认卖淫幼女的同意属于刑法上的有效同意时,它实际上在否定以年龄作为判断是否具有性同意能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4681.html -
了解详情
中,首先需要借助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判断行为人具体危害行为的违法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其危害程度是否达到犯罪的追诉标准。对于这些法定犯而言,即使行为的社会 其刑罚。这一规定虽然是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考量刑事责任减免的,但实际上确认了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刑事责任的重要根据。《日本刑法》第38条第3款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162.html -
了解详情
中,首先需要借助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判断行为人具体危害行为的违法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其危害程度是否达到犯罪的追诉标准。对于这些法定犯而言,即使行为的社会 其刑罚。这一规定虽然是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考量刑事责任减免的,但实际上确认了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刑事责任的重要根据。《日本刑法》第38条第3款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2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