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以因果的联结,大略地考察犯罪现象。然后再更精确地研究行为所具有的刑法上重要性的特性,继而再以同样的方式研究通向结果的因果流程,直至发现过失 因素 除了国内因素之外,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有利于海外舆论重新认识中国的政法形象。{208}采取明确的举措以治理警察违法行为,也同样回应了当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419.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企业的主管人员必须准确地了解什么是企业处罚,从理论上如何认识企业处罚。只有从理性上认识了企业处罚,才能在企业管理中正确运用处罚,才能使企业处罚 依法由劳动争议处理机关进行处理或通过诉讼予以解决。 ㈥、经过复议,纠正了原来的错误处罚,或是部分纠正了原处罚,应该以作出处罚时同样的形式公布纠正决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987.html -
了解详情
的我国证据法学确有夸大人的认识能力的缺陷,如苏联学者过于乐观地认为:法院虽然在解决个别案件上可能发生错误,但无论如何不能否认苏维埃法院必然 (2001-1). [50]〔英〕KS肯尼.〔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84. [51]〔苏〕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0.html -
了解详情
是将普通幼女误认为卖淫幼女。尽管将之转化为证明上的问题,可以解决部分此类认识错误案件。问题在于,认识错误问题显然无法完全消解为证明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 幼女进行性剥削的被告人逃脱法网提供可乘之机。 当两罪互斥论者承认卖淫幼女的同意属于刑法上的有效同意时,它实际上在否定以年龄作为判断是否具有性同意能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4.html -
了解详情
驾行为人对结果通常只具有刑法上的过失,认定孙伟铭主观上系故意是缺乏根据的,本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是错误的。[6]此外,为 ,但两者都需要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具体性公共危险的存在,客观上也存在具体性公共危险。[36]这样,醉驾者致人死伤的,完全符合刑法第115条以危险方法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3.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赞同通说的立场,即认为所有因认识错误而不能达到犯罪既遂的行为原则上均应成立不能犯未遂并按照未遂犯予以处罚。{36}但在 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第270页。 {11}同上注。 {12}参见黎宏:《日本刑法精义》(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13}参见[日]盐见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097.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赞同通说的立场,即认为所有因认识错误而不能达到犯罪既遂的行为原则上均应成立不能犯未遂并按照未遂犯予以处罚。{36}但在 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第270页。 {11}同上注。 {12}参见黎宏:《日本刑法精义》(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13}参见[日]盐见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092.html -
了解详情
在对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未遂理论与主观主义未遂理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指出:在资产阶级刑法理论中,侧重危害结果的客观主义未遂理论奉行客观责任论,认为行为的客观危害性 上述两点相联系,通说必然扩大刑法的处罚范围。这主要表现在,客观上完全没有危险性的行为,仅因为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就作为犯罪来处罚。[71] 此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22.html -
了解详情
在对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未遂理论与主观主义未遂理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指出:在资产阶级刑法理论中,侧重危害结果的客观主义未遂理论奉行客观责任论,认为行为的客观危害性 上述两点相联系,通说必然扩大刑法的处罚范围。这主要表现在,客观上完全没有危险性的行为,仅因为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就作为犯罪来处罚。[71] 此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086.html -
了解详情
受贿人虽收受了他人的伪劣物品,但这只是受贿人的一种过失心态,即刑法理论上所讲的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对此不应影响其犯罪性质的认定。(3)认定受贿数额不能比照认定盗窃数额的一些规定来执行。(4)伪劣物品系中国刑法打击的对象,不具有合法性,不应以物价部门实际评估的价格认定受贿数额。 上述四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0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