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帮助犯对与自己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的结果,也要承担既遂犯的刑事责任,是主观主义刑法理论的结论,为当今刑法理论所不取。 综上所述,只有当 堂1998年补订版,第421页以下。 (62)参见[日]山口厚:《问题探究刑法总论》,有斐阁1998年版,第252页。 (63)Vgl.F.Schaffstei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8805.html -
了解详情
安全食品的行为本身。 【关键词】危害食品安全罪 非渎职 渎职 犯罪构成 因果关系 自1997年刑法明确规定了危害食品安全罪至今,讨论危害食品安全罪的著述可谓 必然或可能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这两种可能,因为刑法之所以禁止滥用职权这种犯罪,就是因为这种犯罪本来就必然或可能给相关方面造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687.html -
了解详情
雄教授的观点。 [12]参见注[2],第299页。 [13]参见[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9页。 [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郑逸哲:《不纯正不作为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与其操作难题评析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99年重医上更(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2633.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成立共犯的脱离。 四是德国刑法第24条规定,成立中止犯不以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的不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为要件,只要行为人主动努力阻止犯罪 堂2007年版,第471-472页。 [29] 参见[日]十河太朗:イギリスにおける共犯关系からの脱离,《同志社法学》第58卷第7号(2007),第122-12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50.html -
了解详情
把握因果关系应厘清归因与归责两种不同层次判断标准的界限 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刑法学界形成过诸多的学说和观点,无论是大陆法系的条件说、原因说 期。 [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49集。 [4]参见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8页。 [5]参见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664.html -
了解详情
。针对构成要件是形式主义的指责,贝林作了以下反击:因为人们认识到,刑法法定构成要件只是一些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的指示概念(ordnungsbegriff),人们就相信,刑法 ,罗克辛又进一步地提出客观归责,在对构成要件的行为、结果及其因果关系作形式判断的基础上,再通过以是否创设法律所禁止的风险为核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482.html -
了解详情
就不会发生被害人死亡这一危害结果,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如果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已由行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所致,行为人 ,都应受到比其他交通肇事行为更为严厉的谴责。因此,一旦违反该义务将受到刑法加重惩罚的负面评价。由此可见,法律之所以将逃逸行为设定了加重的处罚,归根结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1138.html -
了解详情
就不会发生被害人死亡这一危害结果,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如果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已由行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所致,行为人 ,都应受到比其他交通肇事行为更为严厉的谴责。因此,一旦违反该义务将受到刑法加重惩罚的负面评价。由此可见,法律之所以将逃逸行为设定了加重的处罚,归根结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77837.html -
了解详情
的答责,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对此一直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流观点认为因果过程不属于构成要件事实,不应当包含于故意的认识因素当中,因而因果关系错误对故意的 罚性等类似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我国的共同犯罪立法模式问题。如前所述,我国刑法学界对我国共同犯罪的立法模式问题存在激烈争论,虽然本文认为我国共同犯罪立法模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32.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关系这一客观存在的联系入手对其进行限定,就可以对中立的帮助行为的可罚范围进行厘定。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般指危害行为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行为,只是偶然被正犯者利用的情况之下应该否定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之间具有物理因果性。如五金店老板出售螺丝刀给打算进行盗窃的犯罪人,出售螺丝刀的行为一般不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691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