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者是唯一知道行为因果关系的人。例如,某人应他人要求递给他一杯水,但知道,该他人错误地喝下的是一杯有致命毒药的水。如果刑法将直接行为者的 ,应对整个犯罪行为承担罪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几个问题的解答》(1991年10月17日)中规定:“雇佣他人盗伐林木构成犯罪的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853.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则,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8条补充规定教唆人和帮助人应当承担共同侵权的民事 结果。笔者认为,在典型的共同加害行为中,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应以相当因果关系来判断,在对无意思联络的数个行为直接结合造成共同侵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197.html -
了解详情
产物,有一定之目的,故应受目的律的支配,与自然法则以因果律为基础,有其必然因果关系截然有异。故解释法律,必须先了解法律究竟欲实现何种目的, 的不确定性和相对自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刑法本身的立法目的就是难以捉摸或无法确定的,只是这里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或者说是方法论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对立法目的的探求途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123.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的规定,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133(交通肇事罪)和本解释 的财产损失。 三、如何理解违反交通运输法规行为与肇事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的因果关系,是指交通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92.html -
了解详情
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下,按过错承担责任,是被法律普遍接受的一个原则。在刑法中有所谓的罪刑相当原则,民法规定民事责任的承担亦要按照过错与责任相当的原则 的称法亦不能算是科学或准确。对于条件,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而是运用另外一种推定亦可解决问题,而且不至于造成原因概念的混乱。把原因和条件不加区分,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25.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共同过失犯罪。《解释》对上述问题的解释已经违背了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及相关基本理论。「关键词」逃逸;赔偿数额;共犯;基本原则一、“ 逃逸行为造成了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从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上述人员与肇事者明知已经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上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209.html -
了解详情
由于我国现行刑法典对正当防卫条件的规定过于简略,这次修改刑法之际应完善这一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条件之一的不法侵害作一重点探讨。?一 ,但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当防卫自无必要。最后,从不作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看,与作为犯罪一样,不作为犯罪对于危害后果的出现也是具有原因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59.html -
了解详情
逃逸行为造成了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从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上述人员与肇事者明知已经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是一个典型的过失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过失犯罪不是共同犯罪,所以交通肇事罪不存在共犯的问题。行为人对“逃逸”行为的共同故意,是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92.html -
了解详情
基于错误而交付财产,因而欺诈行为与交付财物之间实际上具有因果关系。”(注:张明楷主编:《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2页。 按合同诈骗罪处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1998年6月25日《关于审理诈骗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讨论记要》就指出:“行为人无履约诚意,并不代表其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18.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但在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务中,均已承认上二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9月18日《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 都是犯罪行为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与侵害公款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之危害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对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记不能以使用人使用公款的实际数额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