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犯罪,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为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此,笔者对实践中反映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意见。一、 故意心态,组织、指挥多人实施“打砸抢”活动,那么其行为与死、伤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该承担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反之,如果首要分子在组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26.html -
了解详情
犯人应否对重的结果负共犯的责任。日本判例与学说对此问题的见解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拟对日本刑法判例的观点与学说的研究动态作一介绍,以促进我国刑法学界 的结果发生的危险性的‘一罪’的特殊形态来理解,基本犯行为与重的结果之间如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话,是构成要件该当性‘或’行为‘应被肯定。基本犯的共犯成立,每一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80.html -
了解详情
态,从而又形成了尚未造成“重大损失”但“情节特别严重”的渎职行为如何成立犯罪的问题。[1] 同时,“重大损失”是否包含非物质性损害,“重大损失”的具体判定,以及渎职 玩忽职守)与损害结果之间虽有刑法上的因果联系,却分离时间久远。于是,便出现了这种时间差与犯罪追诉时效的关系问题,即渎职犯罪的追诉时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5.html -
了解详情
。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受害人举证有效地证明其所受之损害与行为人之行为有因果关系,且行为人有过错。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受害人举证有效地证明其所受 的冲突,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与人的冲突的延续性表现。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异化”这个问题时,曾经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是把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5.html -
了解详情
宾逊教授认为, 当前美国刑法有两个基本构架, 一是犯罪与抗辩理由的区分, 二是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区分。犯罪行为包括客观要素、因果关系、自愿作为、 可引起误解。但是, 如果使用可责性或过错要件这些现代词汇, 似乎就避开了这个问题。 基于此, 罗宾逊教授认为, 根据这些名目犯罪行为和犯罪心态对诸原理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66289.html -
了解详情
医疗操作的规范呢?这显然是司法实务界应当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拟就我国现行刑法中可以适用于脑死亡的几种主要犯罪加以介绍和分析,以便为司法部门 其三是医务人员的严重不负责任行为与就诊人死亡或健康严重受损的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4)医疗事故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就诊人的生命健康和医疗单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281.html -
了解详情
人实施犯罪。其对象是没有犯罪的社会成员。一方面,通过制定和颁布刑法,确立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使有犯罪意图人的犯罪观念受到抑制,不敢实施犯罪。 。特别是我国在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更应该考虑轻刑化问题。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要分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宽严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17.html -
了解详情
在于具体的对象错误和方法错误的区分,故以下不涉及因果关系错误的问题。 [2]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页。 [9]参见[[10 title='回到本文注源' name='m日1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38.html -
了解详情
重点在于具体的对象错误和方法错误的区分,故以下不涉及因果关系错误的问题。 ⑵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页。 ⑽参见[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1993年版,第199页。 ⑾如果没有行为进行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41.html -
了解详情
协力才能把压在小孩身上的木头移开,才能救助小孩的情况。 在第二类型中因为因果关系的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认定共同正犯的成立。第一种类型,虽然各自都具备了 法律上的依据,在构造上也有问题。[16]其次,即使承认以上区分方法,那么论者所言的危险源管理、监督型义务或犯罪防止义务,在刑法上所重视的也并不是单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