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立法的缺漏,但司法解释不是万能的。比如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4月1日公布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是用来解决民事纠纷的 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并在第5条规定了庭前准备制度,一些法院为了遏制多次开庭,诉讼效率无法保障的无序现象,也将庭前交换证据,举行听证会、开预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1.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法院调解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不仅 一般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将该程序前置于开庭审判,即对应当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受理后先进入调解程序,调解不成或当事人反悔的再移送裁判程序。经过调解程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27.html -
了解详情
终审的诉讼体系及上诉制度。在扩大了简易程序的受案范围后,我国的民事诉讼的效率和诉讼效益都将得到很大提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应注意保证程序公正 多且复杂,因此规定三审法院实行书面,而不能规定实行开庭审理。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诉制度存在着许多缺陷,这有待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完善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06.html -
了解详情
,但平等原则的实现还端赖于当事人正确地行使诉讼权利和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行使。民事诉讼制度上的缺陷,常会导致不诚实当事人滥用诉讼 例外情况消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提出答辩状。为了防止被告提交虚假的答辩状而在开庭审理中更改答辩状的内容,我们认为,必须规定答辩行为对以后辩论行为的约束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65.html -
了解详情
、裁判文书等是否送达、送达是否合法、何时送达,都对民事诉讼的进程有较大影响,不应该出现随便哪个法院工作人员都可以为送达行为的情况,而且对送达人来说, 拖延时间逃避义务,他们往往上诉后即“消失”。在现有的几种送达方式无法传唤其到庭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公告送达方式通知其开庭时间,并告知逾期不到庭参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58.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诉讼就进入了审理前准备阶段。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理前的准备”,与欧美国家的审前准备程序大相径庭。欧美民事诉讼的审前准备 首要目的是保证当事人享有充分、平等的辩论权,其次才服务于法庭审理,分流不必要开庭审理的案件。当前中国民商事司法实践中,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8.html -
了解详情
提高了庭审效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 ,且应当符合因客观原因导致举证确有困难,而非是当事意志之内原因。对此法院应当对申请严格审查,然后确定是否准许。严格遵守举证时限的规定,保障了庭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12.html -
了解详情
审判的重心放在开庭审理的前提下恰当地构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试对此加以阐述。一、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现状与不足由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受两 防止诉讼突袭,要规范当事人的举证时效,严格执行举证时限制度。此外还可针对目前法院积案日增,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抓住审前程序改革之机,突破现有框架,寻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6.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资源,显然符合诉讼效益的要求并能保障其最大限度地实现。[7]首先,举证时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庭后新证据的提出,使法院在稳定的证据 :民事证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姚远:建立和完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J)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56.html -
了解详情
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该规则第四十三条进一步规定“当事人举证期限届?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由于存在这些证据失权的规定 。第三,最高法院颁布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37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8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