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比如,对于共谋犯罪的共谋意图证明,一般很难获得实质证据,允许从行为、结果、情节等证据(相对于共谋意图的辅助证据)中得出广泛的推论。[9]值得特别 在美国一般被表述为合理根据或相当理由,在德国一般被表述为强烈怀疑或高度的可能性。这种证明标准一般所相对的证明对象是犯罪已经发生和被逮捕的人实施了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2064.html -
了解详情
。 中国法学界在1980年代对法律起源问题的特别关注,可能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国外新的理论观点引入国内。1970年代,世界人类学、历史学界开始重视 事物萌发阶段在内的所有现象。起源就是努力收集事物的确切本质、事物最纯粹的可能性以及精心加诸事物之上的同一性,以及先于所有外在的、偶然的和继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1498.html -
了解详情
此类矛盾的需求而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这表明经济法在其存在的历史区间内具有无限发展的趋 势和可能性。另一方面,经济法时空性的有限性表明,整 契机,进一步摆正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位置就是建构符合WTO规则的经济法治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此问题而言,WTO规则以及法治原则已给我们提供了求解的思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816.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应该看到,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常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而也是刑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对故意 由于危险状态存在向实害状态转化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行为人在危险状态出现后,自动采取措施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防止实害结果的发生,否定犯罪中止的存在是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6.html -
了解详情
。[7](P194)因此西方国家制定了运用证据的法则,并设计了相关的制度(如法官的回避制度、独立制度等),提供了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道德 把各种利益的较量作为基本,属于广义的价值判断,因而法官必须经常强迫自己从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决断,这种选择如果仅是凭良心的选择,轻易是不被允许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897.html -
了解详情
罪过理论的缺陷,致使其对一些犯罪的罪过心理难以说明,但这些问题又不能回避,因而使得一些理论观点和具体主张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时有悖离。 譬如,提出客观 结果都具有希望或者放任发生的态度。最后,行为人对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危害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53]与此对应地,笔者认为,首先,行为危害性质与客观的超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302.html -
了解详情
是司法机关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行为[6]。将造成严重结果的可能性作为一种犯罪的认定依据,无疑也是回避法律确定性的说法。 因此,难怪在偷窨井盖案例 ,并且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所有危害公共安全行为解释进来,具有实质的合理性。[19] 结果危险性的观点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都是行为所产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7.html -
了解详情
保护被害人免受反复伤害即顺理成章。此外,三次被害理论也是人格权利运动发展的结果。被害人同被告人一样,同样应该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充分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等 建立专门的包括社会力量在内的被害人救助机构和组织。因此,警觉多次被害的可能性,在诉讼程序之外对被害人这种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性保护,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19.html -
了解详情
缺陷,本文拟在对民事再审事由进行分层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其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性及其对民事再审程序和再审案件审理法院设置的影响问题。 一、民事再审事由 再审事由。 与绝对性再审事由必然启动再审程序不同,相对性再审事由只有对生效裁判的结果产生影响才可以提起再审,且根据相对性再审事由的涵义以及再审的补充性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041.html -
了解详情
下使用武力的性质和强度,要防止的损害的严重性,以及用其他手段阻止损害的可能性。[4]而且应当注意对私人实施的正当防卫与警察使用的致命武力有所区别。 (一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制度。 首先,由开枪警察所属的公安机关对警察开枪的合法性进行调查,常常导致偏袒甚至包庇违法开枪警察的结果。我国司法实践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0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