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反思,这就产生了第三个对象作为价值存在的应然法或自然法。我没有发现在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存在这样的三重对象。至少三重对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 外人士并不知道法学应当怎样,但他们知道法学不应当是这样的。在外行看热闹的情况之下批评了中国法学,认为这是法学幼稚的最集中体现。法学界内人士于是自以为醒悟过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093.html -
了解详情
经营方式面前还有工作,而《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规定一系列制度之后引起企业裁员,自己的工作反而没有了。很多人原来在中央电视台工作,钱挣得很多但是没有合同,但是《 连合同文本都拿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这样的法律,却引起企业这么大的反对,我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劳动者说话的机会还是太少了。当然现在这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054.html -
了解详情
这座建筑应该用什么材质?如何从力学上保证它的稳定?如何权衡它的成本和用途?法学不时会涉及到法律为什么是这样 的问题。尽管法学家显然关心这类问题,但他们未必 点有限的悟性能学到什么程度。和国外对比,我的感觉是国内的理科教育早已很发达,至少理论教学和国外没有什么差距不仅没有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超过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041.html -
了解详情
不需作什么变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了吗?人们普遍相信,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看法据我查证,井非产生于经营者的实践经验。在任何竞争的行业中 的个人的相互作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以为所有的知识都应由一个人所获得同样假设这些知识都归我们这样的经济学家,那就是以为不存在问题而无视现实世界中重要而意义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022.html -
了解详情
做动词使用的时候,同时还有针对,反对,对立的意思。这些语义上的关联,表明了物的概念与客体概念联系密切,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互换;同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 人对物的支配关系。它建立在主体对客体的主宰和支配的权力之上。 将上述几个概念的语义分析进行归纳,可以发现是这样的几个基本观念支撑着传统民法中物的概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996.html -
了解详情
哲学界和文化界还在批判中国文化,但只要批判他就不得不研究中国文化。但我们的法理学是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就直接和西方挂钩了。这一点就像邓正来所讲的: 开始的。我自己依然需要点滴进行。 [31]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对法理人生的独特体悟,是一种耕耘者不急于轰轰烈烈率真姿态。学科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沉思。然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935.html -
了解详情
服从警察的命令)实施公害、侵扰公共秩序或阻碍警察执行公务而不遭受一定的惩罚,这样的国家很可能从未存在过。因此,如果我们不对那些综合起来方使法治成为可能的 有行动的自由,恰如每个个人在运作其自己的计划时必须拥有行动自由那般。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立法机构在限制行政机构自由裁量权方面常常会表现得过于积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81.html -
了解详情
就会有转机。可是,当他们到该市中院请求无罪判决时,法院竟在明知事情原委的情况下还让他们自己出示证据。后来,尽管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费尽周折找到并提交了那个 ,一个人在上访之初精神是正常的。 这种假定可能与事实一致,也可能与事实不符。但是,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求,我必须设定这样一个假定。这是因为,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36.html -
了解详情
法理学界内部的所谓思想交锋,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分辨真假学术、重新寻获学术良知和真诚的过程。至今,这样的交锋仍时起波澜,重建法理学传统过程还不得不时断 出思想才智。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照我个人的理解,建立汉语文明的法理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717.html -
了解详情
典型的例子是,南非、伊拉克就不能以主权高于人权为借口抵制国际社会的干预。另外一种情况是自愿放弃某些主权,其中包括参加国际人权公约,自愿承担义务,如果严重违背了 将主权和治权分开了,治权也可以以一种主权的形态出现。主权还有一种自己原初的形态,而主体又不发生这样的变化,如人民主权变成国家主权,就发生变异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5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