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款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上诉、抗诉后,可能被二审法院撤销或改判;二审裁判生效后,也可能被再审程序推翻,以至于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当然,我们主张法院承担证明职责,仅仅是强调法院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13.html -
了解详情
或逮捕证或命令临时羁押(第122条、第144条)。 在德国刑事程序中,警察所起的作用,始终受限制,仅是一个检察院辅助机构。 依照法律规定,检察官有权 经过检察机关批准外,其他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强制性处分,如勘验、检查、搜查、扣押、鉴定、取保侯审、监视居住乃至拘留等,均可以自行决定,自行执行。权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68.html -
了解详情
联系。刑事司法活动是国家为了惩治犯罪、改造罪犯并抑制犯罪,维持社会秩序,根据刑事诉讼法确定的程序,通过运用强制措施、侦查等方式,查清犯罪事实,追究犯罪人的刑事 中的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羁押是相当普遍的,一般不适用非羁押的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强制措施。而对于其他的一般犯罪,更多地适用取保候审等措施,尽量减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65.html -
了解详情
相应条件的,则应改变强制措施,或者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另一部分则是提请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间。这一期限,是在拘留后3日内,在特殊情况下,提请 的要素。如果缺乏这类要素,司法审查就不可能对刑事羁押实行有效的控制,更谈不上实现法院审查刑事羁押合法性的程序意义和实体意义。 (二)法院审查刑事羁押的原则 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85.html -
了解详情
按期交付执行,形成执行盲区。审判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以及自诉案件的罪犯由于审判时罪犯不在羁押场所,因而判决后的交付执行就成了问题,有的甚至根本就没 检察机关除了提出检察建议之外没有于法可依的、更为有力的监督措施,因而检察监督就显得非常苍白。 六、对减刑、假释程序审查流于形式。对于看守所、监狱报表的减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000.html -
了解详情
其偶然性,然而,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凸显了我国当前刑事诉讼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刑讯逼供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 ,相反良心证明的四位提供者后来却均以涉嫌包庇等罪名被羁押和监视居住。 (三)法官难以居中裁判 在良心证明出现后,湖北省高院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认为除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33.html -
了解详情
,办案机关几乎逢案必拘,使得拘留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逮捕的前置程序,这也造成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几乎变成了一种例外。 我国学者一些实证研究进一步 年第2期。 [4]同注[3]。 [5]周道鸾、张泗汉:《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135页。 [6]周道鸾、张泗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31.html -
了解详情
的合法权益。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理论界有关学者才提出要将疑案处理纳入侦查终结程序,并建议疑案从无,在侦查终结时,疑案应该撤销,从而保障无辜者的权益 标签的撤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在法定的侦查羁押期限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后,如果仍然不能查清案情并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侦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371.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程序的制度设置和实践无疑要服务于这种活动;证明方法有不同的类型,特定的证明方法类型总是与特定的程序制度设置和实践相适应,而证明方法是否合理则应该成为评价程序 ,出具证词的四个村民被以涉嫌包庇等罪名而羁押和监视居住。另一方面,真正促使有罪判决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张在玉的家属基于张在玉和佘祥林的日常生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318.html -
了解详情
而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官员经常感到困惑: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无选择余地,或者拘留,或者逮捕,因为监视居住是变相羁押,取保候审约束力又不强。在意大利, 机关、法院也都可以完全不予理会,因为,这种申请无法引发任何形式的司法听证程序;二是对于超期羁押、违法羁押的行为,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无法获得任何有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39.html -
了解详情